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4日 · 除了收取授權費,廣告是Reddit最重要的收入來源。 該平台目前依賴約6萬名每日活躍版主無償管理社群內容,避免其平台陷入混亂,並吸引廣告商投放廣告。 彭博社的評論文章指出,依賴用戶本身去維持營運,該公司的最大風險。 部分股票供用戶版主購買. 根據IPO文件,該公司將預留IPO中的部分股票,供用戶及版主購買。 這些股票不受禁售期限制,可在開盤日出售。 Huffman表示,用戶對他們在Reddit創建的社群有深厚的主人翁意識,希望這種擁有權意識,能體現在真正的擁有權,「讓用戶成為我們的擁有者」。 Rainmaker證券指出,向用戶配股可能是Reddit吸引散戶的方式,考慮到該公司的收入,其IPO可能較難達到其股份在私募市場交易的48億美元估值。

  2. 2021年7月20日 · 即時文摘. 2021年7月20日星期二. 虛假資訊 只要澄清就無傷大雅嗎? (文:王若冰) (09:00) 圖1之1. 近月香港政府對於假新聞的諸多行動,引起社會廣泛討論。 一直以來,網絡和新聞媒體上的不實資訊層出不窮,而後它們的澄清報道也偶有發生,大家好似已逐漸習慣了在魚龍混雜的新聞中自我過濾,被動地選擇接受自己相信的部分,消極地期盼自會有人出來澄清過於偏頗的內容。 當最近有聲音提出,要對假新聞追責時,正好令我們反思:面對不實資訊,只求事後澄清,是否足以抵消對社會的傷害? 自由的發言還是民主的體現嗎? 曾幾何時,互聯網被視為促進民主進步的有效工具。

    • 傾向信自己不受影響 信他人受影響
    • 民調反映典型第三人效應
    • 與社交媒體使用的關係
    • 留意「高估媒體影響以至過度反應」傾向

    有趣的是,無論虛假資訊的實際影響是什麼,人們很可能傾向相信自己不會太受其影響,但卻同時相信別人會受到影響。在傳播研究中,這叫做「第三人效應」現象:當人們被問到自己會否受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不會」;但當人們被問到社會上其他人會否受同樣的媒體內容影響時,很多人都傾向說「會」。第三人效應源於人們有維護自我形象的意識,覺得別人比自己更容易受到媒體影響,可以令自己感覺良好一些。所以,以往也有學者進行研究,如果談及的是一些正面的媒體影響時,例如會否受戒煙廣告影響而真的開始戒煙,人們就很可能反過來指自己比他人更受影響了。 第三人效應現象在傳播研究中有其獨特的重要性。它顯示,當人們看到某些媒體內容時,他們在態度或行為上作出的反應,不一定源於他們接受了內容。只要人們認為其他人會受內容影響,人們就有...

    以上談的是理論和文獻,到底香港市民如何評估假新聞對自己以及對社會的影響?第三人效應是否存在?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在今年6月進行了一個電話調查,共訪問了1014人,其中就問到相關問題。如表1顯示,只有20%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28%左右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的家人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跳出了自己身邊的範圍的話,48%的被訪者認為虛假資訊對一般香港市民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約54%認為虛假資訊對整個香港社會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這是很典型的第三人效應現象。

    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到底市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之評估,跟媒體使用有什麼關係?虛假資訊成為眾人關注的現象,跟社交媒體的發展有頗大的關係。社交媒體使資訊高速傳播,而其普及化亦弱化了傳統專業媒體的守門人角色,這些都是虛假資訊被廣泛傳播的媒體科技條件,所以我們特別關心社交媒體使用會否左右市民如何評估虛假資訊的影響。 從表2可見,在沒有或很少於facebook或Instagram等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市民當中,12.4%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但在間中或經常於社交媒體看時事資訊的人之中,有22.1%認為虛假資訊對自己有頗大或非常大的影響,百分比高出很多,兩者的差異也達至統計學上的顯著程度。同樣,間中或經常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人,也顯著地比沒有或很少在WhatsApp看時事資訊的...

    人們對虛假資訊的影響的評估不一定準確,但第三人效應要求我們面對一個矛盾現象:當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不受影響,但同時大部分人又覺得其他人會受到很大影響時,要不就是人們遠遠低估了自己受影響的程度,要不就是人們高估了其他人受影響的程度。同時,人們對虛假資訊會否影響整個香港社會的評估,似乎是跟與虛假資訊的實際接觸並無關係的,這也帶出這判斷背後有何基礎的問題。 誠然,我們不能完全忽視虛假資訊對人及社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傳播心理學者也指出,人們往往有高估媒體影響,以至作出過度反應的傾向。在討論虛假資訊和假新聞的問題時,這點也是值得留意的。

  3. 2021年9月30日 · 2021年9月30日星期四. 社交媒體內容審查的類司法改革(文:梁家權) (09:00) 圖1之1. 踏入數碼時代,社交媒體一躍成為主宰着資訊交流的龐大力量,一些法規問題在近年逐漸浮現。 其中一個重要爭議就圍繞着,究竟社交媒體該擁有多少權力或責任去審查平台上的資訊內容。 一方面,面對假資訊、仇恨言論、淫穢內容大量湧現,愈多聲音要求社交媒體履行企業責任,規管有害資訊。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擔心若交由社交媒體自行判斷哪些內容該被規管,或對言論自由造成傷害。 「內容審查」機制的不足. 當今的科網巨企大都美國公司,例如facebook、Instagram和Twitter等。

  4. 2024年3月21日 · 惟幾名學者指出,實際上,人們在社交媒體上能夠接觸到的新聞內容,往往仍然來自傳統主流傳媒。 對於像BBC(英國廣播公司)、《紐約時報》和《衛報》等傳統「名牌」來說,數碼環境和社交媒體更讓它們更容易接觸到國際讀者。 換句話說,論觸及率,並非所有主流傳媒機構都受同樣影響,國際上有名的新聞品牌甚至可以得益者。 第二個層面,收入的危機(crisis of revenue)。 縱使新聞內容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接觸讀者,但廣告收入卻很大程度落入社交平台的手上。 在英國,報章廣告收入從2011至2021年就下降了48%。 惟作者也指出,英國電視台廣告收入在2004至2020年之間,其實有11%增長。 另外,通過如付費牆和新的網絡訂閱模式,一些傳統新聞機構也站穩了陣腳。

  5. 2022年11月4日 · Ct值是什麼? Ct值全名「Cycle Threshold Value」,是量度患者病毒基因濃度及傳染力的指標 ,主要透過病毒核酸檢測(PCR)儀器分析。 何栢良表示,Ct值其實是做PCR檢測的周期,若一個周期已檢測到病毒,Ct值是1;若樣本要倍增10次才檢測到病毒,Ct值就是10,因此 Ct ...

  6. 2024年5月2日 · 這不單單一項環保政策怎樣落地所產生的問題,官民間缺乏互信所致;這也不會只影響一項環保政策,而是對整個政府管治均有重大影響。 2014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河南的講話亦提到「塔西佗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