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19日 · 明報專訊昭衍新藥6127今日截止認購昨日孖展截飛統計本地9家券商數據昭衍新藥孖展暫錄得約505.87億元超額認購85倍大型券商中華泰國際借出118億元輝立借出100億元耀才借出94億元見表)。

  2. 2021年2月26日 · 明報專訊諾輝健康6606重複認購風波仍未平息緊接今日掛牌的昭衍新藥6127則改變成功認購人的披露方式首次披露投資者申報的識別碼並與採用身分證號碼認購的投資者作出識別負責安排今次股份分配的卓佳董事總經理及IPO總監鍾絳虹指出過去分配結果僅列出券商的識別碼同一券商不同客戶成功認購時採用新方式可釐清重複認購的疑問以及提高透明度。 明報電子報訂戶登記. 如要讀取全文,請 按此訂閱或續訂 明報電子報服務。 現有訂戶請 按此登入 。 一個帳戶,即可穿梭三大平台——智能手機、平板電腦、桌上電腦,盡覽收費內容。 《明報電子報》功能: 今昔明報: 每日報章內容及昔日報章新聞* *桌面網頁版:最近10年. 《明報新聞》APP最近3年. 《明報電子報》APP:最近30天. 原版上載:

  3. 2023年12月8日 · 明報專訊政府上月初推出1+」新藥審批機制容許治療嚴重或罕見病新藥只須提交一張藥劑製品證明書CPP)」和在符合本地臨牀數據等要求下便可申請有條件註冊醫衛局長盧寵茂接受報章專訪透露機制推出後接獲一間藥廠共兩款藥物的申請並收到50間藥廠查詢。 本報向衛生署查詢涉及哪間藥廠和哪兩款藥物,截稿前未獲回覆。 本港今年10月底在國際醫藥法規協調會議(ICH)大會獲通過成為觀察員。 盧寵茂接受《文匯報》專訪透露,由於必須累積5年第一層審批數據才能申請成為ICH會員,保守估計「1+」機制要累積3年審批經驗,才可做到第一層審批,故至少要8年才能成為國際藥物及醫療器械的權威評審機構。 藥械監管中心料明年初成立.

  4. 2023年9月6日 · 2023年9月6日星期三. 社評:新藥註冊拆牆鬆綁 建設港版藥管機構. 【明報社評新藥在本港註冊使用現須符合雙重認證要求即必須先在內地美國歐洲等地取得兩個或以上藥物監管機構認證。 特區政府正研究修改相關制度,新藥只取得一個監管機構認證,也可有條件註冊使用。 本港生物醫藥研究水平高,有能力自行把關新藥註冊,即使「雙重認證」改為「單一認證」,只要有本地專家參與審批,便不成問題;當局還可以此為基礎,長遠設立藥物監管機構,自行審批藥品註冊。 香港創科發展,生物醫藥是強項,最大問題是本地市場太小,必須結合大灣區才能發揮威力,特區當局有必要快馬加鞭,為兩地醫藥及科研合作拆牆鬆綁。 國藥港用大勢所趨. 本港專家有力把關.

  5. 2021年2月19日 · 【明報專訊】港通股恢復交易,北水重臨卻出現反高潮,近期熱炒的科網、能源都借勢回吐,但部分明顯有買盤承接,可視作趁調整吸納指標。

  6. 2023年10月27日 · 明報專訊現時新藥註冊須提供最少兩張藥劑製品證明書CPP),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新藥註冊1+」機制讓治療嚴重或罕見病新藥只須一張CPP符合本地臨牀數據要求並經專家認可就可申請有條件註冊。 衛生署昨公布新機制獲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通過,下周三(1日)生效。 最新新藥註冊申請指南列明,循該機制註冊的新藥須每6個月提交安全報告。 下月1日生效的指南列明,新藥如獲列表國家定為罕見病、突破性治療或取得優先評審的藥物等,並在相關國家獲批上市及正在銷售,在申請人能提交該藥在相關適應症和用法用量的本地臨牀數據,例如臨牀研究、病例報告及真實世界數據等,且該藥為滿足本地醫療需求而用於治療危及生命或引致嚴重衰弱的疾病,申請註冊可毋須提交兩張CPP。 須交欠CPP理據 列反應不良例.

  7. 2023年12月8日 · 政府發言人稱該兩款癌症新藥是不同劑量的口服標靶藥用作治療轉移性結直腸癌適用於傳統化療藥物無效或不適用的病人為他們帶來治療新希望政府發言人表示香港藥劑業及毒藥管理局在昨午舉行的會議正式批准相關藥物在港註冊衞生署會通知申請人有關審批結果註冊產品詳情稍後將上載到管理局網頁。 政府發言人表示,在「1+」機制生效一個多月內已有新藥可獲得批准註冊使用,令有效的新藥能更早用以治療嚴重或罕見疾病,顯示全新「1+」機制有效運作,並體現「好藥港用」的政策目標。 發言人又稱,除發揮拯救生命的重要功效外,「1+」機制亦有助強化本地藥物審批能力,是香港有序邁向成為國際認可的藥械監管權威機構,並發展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的重要里程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