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24日 · 深度報道. 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 2022提還是保」? 撰文:01周報. 出版: 2022-01-24 16:00 更新:2022-01-30 13:50. 1月1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經初步核算,202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錄得1,143,670億元人民幣,按不變價格計算,較2020年增長8.1%,兩年平均增長5.1%,超額完成年初定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6%以上」目標。 來到2022年,面臨經濟下行壓力,政府的當務之急是「穩定宏觀經濟大盤」,讓經濟增長重回合理區間。 可以說,由於2020年GDP基數較低,2021年中國經濟「量」的增長壓力並不大。 2021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亮點很大程度上體現在此前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質」的提升上。

    • 那些年,《經濟學人》對中國做出的「反向預測」
    • 「人口拐點」也是「經濟拐點」?
    • 「勞動數量」Vs「勞動質量」
    • 是什麼真正主導着中國經濟
    • 中國不會「抄差生作業」,更不會「經濟自殺」
    • 500年的傲慢與壓迫可以休矣!
    • 備註

    為了避免有人認為筆者是在抹黑《經濟學人》,我們不妨看看它以往預測中國的「戰績」。為避免曲解,下文所引用的例子將取自代表《經濟學人》主要觀點的最重要的版面——頭版和特別增刊。 首先讓我們回溯到25年前《經濟學人》在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對中國的預測。1998年10月24日,《經濟學人》在題為《中國會是下一個嗎?》的頭版文章中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的增長是否正在放緩,甚至陷入停頓?……是的。」然後,它又提出一個問題:「由此產生的失業是否會引發政治動盪,或者領導層之間的權力鬥爭?……是的。」 事實上,眾所周知,中國經濟在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基本穩定,並沒有因為失業導致政治動盪,更不用說「權力鬥爭」了。 4年後的2002年6月15日,《經濟學人》推出題為《喘不上氣的中國龍》特別增刊。它就中...

    上面的例子已經證明,過去數十年《經濟學人》對中國的預測都不准,那最新的這篇封面文章《中國見頂了?》中得出的「中國的崛起已經完結」這一結論是否靠譜呢?這篇文章的具體內容中提到,「原本的順風正在轉變為逆風」:「第一股『大風』來自人口統計。近10年來,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呈下降趨勢。2022年,中國人口達到頂峰……再見了,曾經擠滿『世界工廠』的年輕工人們。」 《經濟學人》接着寫道:「中國今年已經將其經濟從『動態清零』政策的封鎖、隔離和其他限制中解放出來。但它並沒有擺脫對其增長前景的長期擔憂。人口正在減少,其史詩般的房地產繁榮已經結束。」據推測,中國整頓電子商務行業會引發問題。至於與美國的比較:「有人問,中國經濟增速快於美國的情況又能維持多久?」通過引述上面這些「值得關注」的問題,得出了中國經濟已經「見...

    由於勞動力是「中國見頂論」的焦點,因此將首先分析這一問題。 圖3中關於勞動力投入的詳細數據,反映了「中國將未富先老」這種老套論點的第一個基本算術謬誤——沒有區分勞動力投入「質量」(勞動力的教育、培訓等水平)和勞動力投入「數量」(勞動工時)。 這種謬論即便對於非經濟學專家來說也很容易搞懂。以韓國勞動力舉例——選擇這個國家是因為它擁有當今世界最頂尖的高等教育水平。1945年,韓國85%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文盲率為88%。如今,韓國85%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區,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相當於相關年齡組的全部人口。中國正在經歷相同的歷史進程——曾經農村地區佔國家的大多數,到2021年,城市化率已達到65%;到2022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60%。 2022年,在韓國擁有大學學位(可能是工程或計算機博士學位)...

    說到對中國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不妨再以2011-2021年這一時期的最新數據為例。 在此期間,中國GDP年均增長6.7%。不同投入對增長的詳細貢獻如圖4所示。圖4隻是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圖3所呈現的事實——圖3顯示了不同投入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相對貢獻,圖4更為直觀,顯示中國GDP增長的多少是由於哪些不同的投入導致的——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哪些變化會嚴重影響中國經濟增長,哪些變化不會。也即是說,什麼變化會,而什麼變化不會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達到真正的「峰值」。它還可以很容易地計算中國是否能夠實現4.6%的GDP年均增速,這是實現到2035年人均GDP翻一番的目標所必需的。 從中可以看出的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勞動力供給變化產生的影響相對較小。假設沒有做出任何改變來抵消勞動力數量下降的趨勢,例如退休年...

    毫無疑問,從既有的事實來看,如果中國大幅削減投資水平,其經濟增速確實會大幅下降——因為78%的中國經濟增長源自資本投入。那麼問題來了,中國為啥要大幅削減投資佔GDP比重呢? 他們所宣稱的原因是因為中國不同於其他經濟體。比如,凱投宏觀——與洛伊研究所或高盛的研究不同,凱投宏觀甚至沒有正確量化其研究結果,但仍被《經濟學人》作為引用來源——宣稱:「我們預計,到2030年,中國經濟增速將降至2%左右。」報告指出:「中國擁有異常龐大的資本存量……如果中國的資本存量與GDP之比繼續似過去十年快速增長,它很快就會遠高於其他主要經濟體。」 高盛同樣認為,中國投資占其經濟比重將大幅下降:「投資佔GDP比重預計將從2022年的42%降至2032年的35%。」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顯然是因為中國目前是一個中等偏上...

    這些事實問題對任何認真思考的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是什麼造成了對這一切的視而不見?也許,只有無意識的傲慢才能解釋其中的原因。 《經濟學人》、高盛等機構都注意到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遠高於其他經濟體。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得出中國制度具有優越性的結論,而是得出結論:中國一定是錯的,他們一定是對的!原因是,接受事實將顛覆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傲慢地看待世界的方式。鑑於此,他們陷入選擇性失明。 首先是中國共產黨的作用。正是中國共產黨,而非其他政治力量,創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史無前例的經濟體制,取得了人類史上主要國家中最快的經濟增速和生活水平增速,以及最大的減貧成就。總的來說,它幫助中國實現了人類歷史上最多數量人口生活水平的最大改善。有些人認為,中國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可能是憑空而來,沒有思想或理論引導,...

    本文藉助增長核算法框架論述了「中國見頂論」存在的問題,這僅代表筆者個人觀點。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即將於5月19日發布的報告《過於離譜 ——「中國崛起頂峰論」批判》,則對「中國見頂論」的錯誤之處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2. 2023年3月5日 · 中國. 即時中國. 兩會發改委中國經濟恢復基礎不牢固 國內經濟面臨五大挑戰. 撰文許祺安. 出版: 2023-03-05 16:15 更新:2023-03-05 16:15. 全國人大開幕國家發改委今日5日發布關於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3年計劃草案的報告針對外界關注的中國經濟發展發改委報告提到中國經濟恢復的基礎上不牢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總量性結構性週期性矛盾問題進一步暴露。 文中指出,國內經濟有五大挑戰。 一是總需求不足問題仍較突出。 制約消費恢復和增長的因素仍然較多,製造業投資增長支撐不強,房地產投資恢復增長面臨挑戰,民間投資意願和能力仍然偏弱。 一些地方由於項目要素保障不到位等,對基礎設施投資也形成較大制約。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2年3月8日 · 9. 2021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11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1%,成功「保8」。 來到2022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GDP增長5.5%左右。 這一增速較去年有所下降,但考慮到日趨複雜國內及國際環境,要成功實現也殊為不易。 回顧2021中國GDP增速達到8.1%,但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呈現依次遞減趨勢,經濟下行壓力明顯。 早在去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就提出,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因此強調經濟工作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

  5. 2022年1月18日 · 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2022年面臨的挑戰是在經濟增長放緩之際如何通過推動長期經濟改革來減少不平等債務以及對世界的依賴來保持疫情之後的持續復甦。 報道稱,中國經濟2021年經歷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篇章」。 上半年,由於出口導向型的經濟復甦「取得進展」,GDP按年飆升12.7%。 「與新冠疫情最初黑暗的日子相比,這一數字令人欣喜。

  6. 2024年3月15日 · 然而現實卻是,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新能源等新賽道遠遠超越西方發達國家、中國汽車出口量已經超越日德成為全球第一……正如中國外交部所言:中國經濟沒崩潰,反而「中國崩潰論」屢屢崩潰。 但從數據上看,確實「出口連續數月下降」、「吸引外資創歷史新低」,「消費者信心指數委靡不振」,從社會層面來說,更存在宏觀數據和微觀感受之間「溫差」。 「信心不足目前中國經濟的一個主要問題」也是一個事實。 有人說:「微觀經濟感受才是真實,無法用宏觀數據修飾、打扮出來」。 但是,難道說5.2%仍高於大部份經濟GDP增長「粉飾」數據嗎? 更何況需要注意的是,炒作「中國經濟陷入疲態」時,年均增長仍在全球大國中領先的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已經悄然發生。 哪個才是真實的中國? 何謂好? 何謂不好?

  7. 2022年7月9日 · 撰文:杭子牙. 出版: 2022-07-09 09:00 更新:2022-07-09 12:10. 因為近些年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加上對中國社會治理轉變在價值層面無法認同有些人對中國經濟未來失去信心這種看空經濟未來的現象無論在內地還是香港都不少見歐美等西方社會也時有耳聞。 我們認為,社會上有這種心態可以理解,但也沒必要太過悲觀,經濟發展本來就依循高高低低的周期性規律,有高潮就有低谷,不可能永遠高速運行,當下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一方面固然有疫情防控和產業政策、中美衝突與烏克蘭戰爭等各種內外因素疊加衝擊,有不少方面亟待反思與總結調整,但在根本上仍脱離不了周期性規律支配。 2022年4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主持召開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分析經濟形勢。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