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2月26日 · 何時要使用模型微調? 既然 RAG 跟模型微調這兩種方式,都可以讓 LLMs 擁有專業領域的知識,而不會只是提供空泛甚至充滿幻覺的回覆,那麽這兩項技術的差異在哪裡?

    • 分階段拆解
    • 自己/外界的互動協調
    • 如何加速你的學習循環次數?
    • 學習次數的秘密
    • 小結

    機緣 —>期許/目標

    人不會無緣無故開始想學一件事情,總是有一個因緣,在某個情境下動了念頭,產生對未來的澎湃期許,有了目標。

    輸入

    在目標的驅使下,開始瞭解狀況,看書、上網搜尋新知、打聽消息、找老師、上課⋯⋯等等,將原本不知道的事情懂明白了。

    輸出

    有了新知識之後,接著需要運用新知識來做到一些事情。 最好的輸出是可以獲得第三方回饋的輸出,例如,舉辦分享會、發表文章,甚至運用新知識來解決問題等等。這些作法可以獲得非常真實、非常有感覺的回饋。這種是【超速學習】裡最推崇的,例如想學外語就直接搞一個連續一個月不說母語計劃。 不過,也不需要每件事都逼死自己,整理筆記,和朋友聊天也算是輸出,在精神科醫師樺澤紫苑的觀點裡,只要是有用到運動神經的都算是輸出。

    一個完整的學習循環裡,會有「由外而內 (outside-in)」和「由內而外 (inside-out)」的兩種作用力。 接收外在世界的運作邏輯,形成自己的內涵,經過自己想像的梳理,然後根據自己的想法,化為各式各樣的行動,又把自己的行動向外輸出,因而獲得一個結果與回饋。剛開始的時候,自己的想像和這個世界真正的邏輯可能差很遠,因此輸出結果十分荒謬,得到的回饋十分尷尬。但這個循環進行得愈多次,自己/外界的協調性會愈來愈高,對回饋也會愈來愈靈敏。 還記得在【邁向目的之路】裡,目的感形成的 12 個步驟嗎?為什麼針對一件事情持之以恆持續學習夠長的時間以後,會帶動某種「足以轉換到其他領域的人格優勢」?技能本身不一定可以直接轉移到其他領域,但自己/外界的互動協調,可以讓未來的學習靈敏度得到根本的、跳躍性的...

    目標是「每次都要做一套完整的學習循環,但設法讓這個循環愈快愈好」。 為什麼不是放在「輸出」或「回饋」呢? 因為「輸出 & 回饋」有高成本的作法,也有低成本的作法,例如在學習告一段落時辦一個成果發表會,自己表演完了以後聆聽觀眾的反應,這種是很高成本的作法。不太可能加速,如果只看這個,那不是學了好幾個月只會有一次循環嗎? 但事實上沒那麼誇張,每次練習後的休息時刻,人們總是會回顧些什麼,這時候停下來寫個筆記,就是很低成本的 reflection 做法,也不一定要寫筆記,和同儕交流心得也可以。總之,如果能好好的提煉「回顧與發現」,並且把循環與循環之間用「回顧後再出手」的動作串連在一起,就可以產生一個連續的學習循環體驗。 再把之前畫的圖搬出來看一下,由於學習旅程十分漫長,而且學習的持續力需要用手/腦/...

    我曾經目睹過一次非正式的實驗,某堂課的成果展示會的準備過程裡,學生有一週的準備期,在這週的準備期間,開放了無限次的練習機會,學生可以隨時找到助教進行 rehearse 並且要求回饋,在有限時間內可以無限次重覆 rehearse。場內大約有 25 組的學生。 我們刻意紀錄了學生 rehearse 的次數。 結果非常不意外: 1. 最後評選第 1 名的小組進行了 14 次練習 2. 優選組別一律進行 7 次練習以上 3. 扣除上述「得名者」數值之後,剩下組別的平均練習次數是 3 次 這個結論其實只是「有志者事竟成」和「勤能補拙」這個老掉牙道理的再一次見證,就不在這邊講太多了,不過參與這個實驗對我個人有很大的震撼,我做為隨行觀察人員,親眼見證了每份報告質量昇華的過程,學生的練習次數越過 4~5 的...

    你可以運用今天介紹的學習循環,針對你手邊正在攻略的項目,改寫成更加符合你的學習結構。 如果要運用學習循環來測量自己的學習有效性,訣竅在於,你需要檢查自己目前的學習結構是否具備「完整的循環」。 1. 如果只有輸入,沒有輸出,你恐怕很難拿到明顯的回饋,理解層次可能會一直停留在瞎子摸象。 2. 如果不耐煩好好的吸收新知,資料都是胡亂看看就立刻進入輸出,那結果恐怕常常令人失望。 3. 如果缺乏 reflection 環節,沒有愈往前愈昇華,難度變高時遲早會翻車。 4. 如果不去理解「當初為什麼要開始學」的機緣,提煉出深層含意,那麼你在獲取回饋時,注意力可能會失焦,最慘的就是一直拿自己和別人比較 總之,你需要針對自己的學習結構進行評估,看看是否能優化一下,讓學習結構變更完整。 有了完整的學習循環結構以...

  2. 2024年1月29日 · 一直撞牆怎麼辦?. 這次職涯相談室請來兩位教學經驗豐富的程式開發前輩 Jack 和維元,帶大家從「自學程式的 7 個 FAQ」,來一一破解你的迷思和誤區,幫你修成正果。. 你 為什麼學程式?. 問為什麼超重要!. 你問過自己為什麼要學程式嗎?. 是想要有 ...

  3. 2023年9月12日 · 你可以邊工作邊 進修 、轉職工程師成功. 你或許也沒有能支持全職學習一段時間的財務後盾?. 邊工作邊進修,會是個適合大部分人的選擇。. 上班族一天工作 8 小時,扣掉睡覺、吃飯、通勤,時間所剩不多。. 邊工作邊進修,會不會拖很久?. 來看看 2 ...

  4. 2023年7月25日 · 因此,第三段比較好的切入點,是針對「第一段的客觀事實」和「第二段的個人感受」,展開謁問與辯證。 切入手法可以是: 辯證 1. 和 2. 的邏輯關聯(看到 1. 的事情是否就一定要跑出 2. 的感受) 辯證你剛才在 2. 描述出來的感受,是否就是你真正感受到的感受

  5. 2023年10月4日 · 迷思一:非同步溝通必定可以節省大家的時間. 非同步溝通的一大好處是不必把許多人集合在一起開會,或是減少一部分會議的時間,例如將討論事項寫成文件讓參與者在線上各自發表意見,最後再以同步溝通方式做出決策;又或者當你要與編輯討論內容 ...

  6. 2024年4月3日 · Leetcode是什麼? 誰需要刷題? 工程師面試要刷到什麼程度. 立即領取. 點我免費領取非本科轉職工程師指南! 為什麼要刷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