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雖然電影講述的是警匪雙方臥底之間的明爭暗鬥,不過片名「間道」一詞原先的意義,其實與臥底並無任何直接的關係。 佛教中凡犯了殺父殺母之類五逆大罪的人,死後便會被打入這層地獄永不超生。 電影《無間道》便是取其「為無間斷遭受大苦」的意思,用作比喻電影中身為臥底的主角陳永仁(梁朝偉飾),無時無刻都要承受極大的痛苦。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4月29日 · 無間道 》(英語: Infernal Affairs )是 2002年 上映的香港 電影 ,由 寰亞電影 出品, 劉偉強 和 麥兆輝 執導,麥兆輝和 莊文強 編劇, 劉德華 、 梁朝偉 、 黃秋生 和 曾志偉 主演,為《 無間道系列 》電影中的首部作品,其後還有前傳《 無間道II 》和後續《 無間道III:終極無間 》。 作爲 香港電影 代表作之一,《無間道》以其緊湊的劇情和乾淨俐落的敘事風格贏得觀眾口碑,創下5500萬港元票房收益,成為年度票房冠軍,不但在2000年代前期香港電影低迷期中,大幅提振 電影公司 投資影片的意願,而且該片的成功亦掀起一股開拍 間諜 、 臥底 為題材的 警匪片 的熱潮,影響至今。

  3. 劇情. 《無間道故事的主角是兩名 臥底 人士分別為 警方 和 黑社會 潛伏對方陣營。 當兩人的身份一下子將近暴露,他們要盡快找出對方是誰,以解除自身危險。 劉健明 ( 劉德華 飾)是香港 黑社會 成員,大約十年前,按老大韓琛( 曾志偉 飾)吩咐,加入 香港警隊 ,成為潛伏於警察中的黑幫臥底。 劉健明果然不負所望,晉升至 高級督察 。

  4. 2003年2月1日 · 無間道這個片名據說來自漫畫無間行者》,其典則出自佛經所說的無間地獄所以影片最後也引了佛經關於無間地獄的形容但那個引用頗為牽強其實創作人要比附不如說這個名字出自孫子兵法用間篇》,「即是間諜臥底孫子分析用間之道有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共五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但五間之道俱不及最高心法無間道」,「無用之用方為大用」,「無間之間方為大間」,聽起來也挺堂皇的。 雖然,恐怕創作人其實沒有看過《孫子兵法》,否則在設計情節時五間互用,會有更多變化。 故事講梁朝偉是警方種在黑幫曾志偉的臥底,劉德華是曾志偉種在警方的臥底,雙方在一次事件後各自感受到己方有個臥底存在,各自要求臥底查出對方臥底的身份。

  5. 2003年2月1日 · 無間道整部電影的橋段雖然仍然不脫港產警匪片及臥底的格局但它對各人物的造型以及情節的布局的確比同類電影略勝一籌尤其對黑白兩道界線的含糊帶出了一個發人深省的質疑。 劉德華飾演的劉建明,和梁朝偉所演的陳永仁這對黑白臥底,標誌著雙生兄弟般的同質與迥異。 兩者同樣是臥底,則注定要不斷徘徊偽裝角色和真實角色中。 電影的整體推動力正是由兩者作為警察/臥底,忠/奸甚至牽連警司/大佬幾種對立層面的鬥智角力。 劉冷峻的外表及處事不驚的態度,使觀眾到最後還搞不清,他到底符不符合警匪模式中的白/忠/正的行為。 電影中只有幾場表現他對自我身份的懷疑。 一場是在回憶鏡頭中,劉眼看梁被警隊逐出警校時,畫外音道出:「我真想代替你! 」但問題是劉想離開自己偽裝身份來回復黑社會身份?

  6. 分享. 無間道. (佛教詞語) 無間道即無間地獄來源於涅盤經 》 [1] 第十九卷佛曰受身無間永遠不死壽長乃無間地獄中之 大劫 。 ” 也是《法華經》、《 俱舍論 》、《 玄應音義 》等佛經裏“avicinar aka”的新譯, 舊譯 為“阿鼻地獄”,是佛經故事中 八大地獄 中最苦的一個,也是民間所謂十八層地獄中最底的那一層。 另有 影視作品 以此為名。 ( 劉偉強 電影《無間道》) 中文名. 無間道. 別 名. 無間地獄. 梵 語. a^nantarya-ma^rga. 巴利語. a^nantarika-magga. 英 語. The Departed. 來 源. 《 涅盤經 》 目錄. 1 基本信息. 2 佛經依據. 無間道 基本信息.

  7. 2011年8月24日 · 陳沛然博士著. 電影無間道在片頭和片尾引述了佛經涅槃經地藏菩薩本願經之經文這到底與電影之主題有何關係? x. 《無間道到底是什麼意思? 此電影到底想帶出什麼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無間道無間」,是指無間斷亦即永恆之意。 《無間道》意思是走上永恆痛苦之路。 此猶如活在「阿鼻地獄」。 阿者,言無;鼻者,名間。 「阿鼻地獄」即是無間地獄,表示活在一個永恆痛苦的狀況。 故此說「阿鼻地獄」為無時間、為無空間、為無量受報之界。 此即是一個超越時間空間,而永恆地承受無窮痛苦報應之界域。 電影《無間道》,其中心思想是要表明: 人走上永恆痛苦之路的源頭───人背叛了自己,出賣身邊的親友,日日活在虛假之中,從而喪失了自己!

  8. 在詞語用法上,臥底較常做為間諜活動的一個子分類存在,通常指涉變造身份、潛入對方陣營的秘密探員,然在臥底情節隨犯罪電影變遷而流行之前[3],國與國之間的間諜活動就常因其高風險與對即時應變能力的考驗,而成為傳奇故事,甚至也牽連我們看「臥底電影」的情感投射。 欺瞞、算計,與情理掙扎,幾乎必備元素。 舉例來看,1965 年李翰祥在台灣拍攝的電影《西施》,有(蔣氏中華民國政府)主旋律色彩的間諜電影,卻亦可以從中看到些許與「臥底」相似的情感張力:這部電影講述西施身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女性間諜,如何為了復國大業(越國),去背叛自己原有的情感,與無條件溺愛自己的敵國君王(夫差)共處。 觀眾可以清楚看見西施應對的斡旋巧思,與她的部份情理掙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