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 黃芪是什麼?黃芪屬於植物類中藥,是植物——蒙古黃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的乾燥根莖。
    • 黃芪有何功效?黃芪是補氣藥。據中醫理論而言,黃芪的藥性藥味屬於甘、溫之品。它歸經於肺、脾經,因此對肺、脾臟及其經絡具有較明顯功效。黃芪是補氣藥的佼佼者,它具有補益肺脾之氣、升舉陽氣的功效。
    • 黃芪的用法及劑量。– 黃芪多作為配伍方劑內服。一般建議劑量為10-15g,大劑量使用可達60g。– 用於升陽補氣時,亦可配合艾炙外用。資料只供參考。實際劑量因人而異,根據個人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病程等,劑量皆有所不同。
    • 黃芪的潛在副作用。個別對黃芪過敏之人士,可導致或惡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包括: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等。
    • 基本信息
    • 生物特性
    • 栽培技術
    • 藥用價值
    • 食療價值
    • 其他信息
    • 中藥黃芪的傳說

    植物學名

    1、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膜莢黃芪) 2、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蒙古黃芪) 拉丁科名:Leguminosae 中文科名:豆科 拉丁屬名:Astragalus 保護級別:3 中藥名:黃芪 漢語拼音:huáng qí 英文名:Milkvetch Root 中藥拉丁名:RADIX ASTRAGALI

    別名大全

    別名:棉芪,綿芪,綿黃芪,棉黃芪,黃蓍,黃耆,箭芪,箭黃芪,內蒙古黃芪,王孫,戴芪,戴糝,戴椹,獨椹,蜀脂,百本,百藥棉,百藥綿,土山爆張根,獨根,大抽,二人抬,大有芪,蒙芪,元芪,紅藍芪,白皮芪,黑皮芪,膜莢黃芪,東北黃芪,內蒙黃芪,沖正芪,武川芪,炮台芪,渾源芪。 商品名:北黃芪:又名北芪,東北黃芪,卜奎芪,關卜奎芪、關芪、黑皮芪。大部分為植物膜莢黃芪的根,小部分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內蒙古等地。質優。因產地不同又分為寧古塔芪、紅蘭芪,黑石灘芪、正口芪等名稱。 北口芪:又名口芪、正口芪、正芪、口黃芪。為植物內蒙古黃芪的根。屬北黃芪。舊時多經獨石口進關集散,故得此名。 綿黃芪:又名綿芪、棉芪、西綿芪、原生芪、白皮芪、箭黃芪、箭芪。包括大嵐芪,渾源芪、武川芪、壯芪、西黃芪等。指產於甘肅定西,山西綿山等地者。大部分為內蒙古黃芪的根,小部分為膜莢黃芪的根。質佳。因其根長,形似箭桿,故有箭芪和箭黃芪之稱。 西黃芪:又名西芪。指產于山西渾源、陽交、山陰、天鎮等地者。質佳。為通用正品。 庫黃芪:又名庫倫黃芪、庫倫芪、庫芪。指產於內蒙古庫倫一帶者。 紅芪;又名晉芪、岩黃芪。 均...

    植物形態

    1、膜莢黃芪 多年生草本,株高50~80厘米。主根深長,棒狀,稍帶木質,淺棕黃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6~13對,小葉片橢圓形或長卵圓形,先端鈍尖,截形或具短尖頭,全緣,下面被白色長柔毛;托葉披針形或三角形。總狀花序腋生,小花梗被黑色硬毛;花萼鐘形,萼齒5;花冠蝶形,淡黃色;雄蕊10,2體(9+1);子房被疏柔毛。莢果膜質膨脹.半卵圓形,先端尖刺狀,被黑色短毛,種子5-6枚,腎形,黑色。花期5-6月,果期7—8月。 2、蒙百黃芪 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數羽狀複葉互生,小葉12~18對;小葉片廣橢圓形或橢圓形,下面被柔毛;托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腋生;花萼鍾狀,密被短柔毛,具5萼齒;花冠黃色,旗瓣長圓狀倒卵形,翼瓣及龍骨瓣均有長爪;雄蕊10,二體;子房有長柄。莢果膜質,半卵圓形,無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生於向陽草地及山坡。 區別:蒙古黃芪形態極似上種,主要區別為小葉較多,12—18對,較小,小葉片通常為橢圓形。子房及莢果均光滑無毛。

    黃芪屬約有2000種,除大洋洲外,全世界亞熱帶和溫帶地區均產,但主要產於北溫帶。中國產270餘種,分布於東北至西南部。黃芪產於我國華北、東北、內蒙古和西北,主產于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四川,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膜莢黃芪主要分布於我國東北、華北、甘肅、四川、西藏等省區;蒙古黃芪主產內蒙古、山西及黑龍江;現廣為栽培。

    1.選地、整地和施肥黃芪系深根作物,應選擇土層深厚,土質疏鬆、肥沃、排水良好、向陽高燥的中性或微酸性砂質壤土,平地或向陽的山坡均可種植,前茬以禾本科作物為宜。於早春利用滅茬(旋耕)深鬆起壟機進行土壤深鬆起壟或小四輪懸掛鑿式深松鏟深鬆起壟,深度達35cm以上,利於保墒,同時提高出苗率20%-30%。加深耕作層,改善耕層結構,利於根系伸長、增粗、分叉減少,既提高產量,又提高質量等級。結合整地化肥深施到耕層15cm左右做基肥,每667平方米施入有機肥3000-4000kg,三元素複合肥(N、P、K各15%)20kg,配以複合生物菌肥1kg。 2.種植方法採用種子繁殖方法2.1種子處理 由於黃芪種子種皮堅硬不易透水,存在休眠狀態,故必須以機械、物理或化學方法促使其發芽。 2.1.1沸水催芽 將選好的...

    藥材來源

    1、藥材基源 為豆科草本植物蒙古黃芪、膜莢黃芪的根。 除上述2種外,有幾種黃芪屬植物,如賀蘭山黃芪、川黃芪、秦嶺黃芪、白芪、金翼黃芪和多花黃芪均作黃芪入藥,但質量稍差。 黃芪適宜產區為內蒙古、甘肅、寧夏、山西、河北、陝西,其中又以內蒙古武川黃芪的品質最好,多種有效成分指標均超過國家標準,妙玉堂黃芪片是黃芪中品質最好的大斜片。 2、考證黃芪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古代寫作黃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釋其名曰:「耆,長也。黃耆色黃,為補藥之長,故名。」 3、藥材鑒別 黃芪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面縱皺色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有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木部菊花紋理狀,氣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質量以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紅芪以皮色紅潤、根條均勻、堅實、粉性足者為佳。規格一般按粗細、長短分為三個等級。 紅芪為野生,根呈圓柱形,大多為直條狀,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漸細,長10~50cm ,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具縱皺紋及少數...

    藥性論述

    黃芪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明《本草綱目》載「耆長也,黃芪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本草匯言》載「黃芪,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 《本草逢原》載「黃芪能補五臟諸虛 ,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並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西方的傳統藥劑師最近開始關注並研究用黃芪減弱化學療法的副作用.。 1、本草對於黃芪的論述黃芪,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濃,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專補氣。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之經。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 夫黃芪乃補氣之聖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芪用之於當歸之中, 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芪,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藥學中的黃芪名醫陶弘景就說 :「黃芪第一出隴百瀋陽 , 色黃白 , 甜美 , 今亦難得。」是指的甘肅省野生黃芪,黃芪商品中,野生品...

    藥方選錄

    1、證治驗方1、小便不通。 綿黃耆二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小兒減半。《總微論》。 2、酒疸黃疾心下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黑黃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 黃耆二兩,木蘭一兩,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後方》。 3、氣虛白濁。 黃芪鹽炒半兩,茯苓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白湯下。《經驗良方》。 4、治渴補虛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後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後發渴,並宜常服此藥,平補氣血,安和臟腑,終身可免癰疽之疾。 用綿黃耆箭桿者去蘆六兩,一半生焙,一半以鹽水潤濕,飯上蒸三次,焙銼,粉甘草一兩,一半生用,一半炙黃為末。每服二錢,白湯點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黃芪六一湯。《外科精要》。 5、老人便秘。 用綿黃耆、陳皮去白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用大麻子一合,研爛,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調藥空心服,甚者不過二服。 此藥不冷不熱,常服無秘塞之患,其效如神。《和劑局方》。 6、腸風瀉血。 用黃耆、黃連等分,為末,麵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孫用和《秘寶方》。 7、尿血沙淋痛不可忍。 用黃耆、人蔘等分,為末。以大蘿卜一個,...

    黃芪是百姓經常食用的純天然品,產於我國華北諸省。黃芪來源於豆科植物黃芪或內蒙黃芪的乾燥根。清朝綉宮內稱其為「補氣諸藥之最」,民間也流傳著「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的順口溜,意思是說經常用黃芪煎湯或用黃芪泡水代茶飲,具有良好的防病保健作用。黃芪和人蔘均屬補氣良藥,人蔘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並將黃芪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種胺基酸、葉酸及硒、鋅、銅等多種微量元素。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激、降壓...

    黃芪的保護

    現狀 漸危種。主要分布在我國北方地區,是一種較名貴的中藥材,以根入藥。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若不加強保護和人工繁殖,有趨於絕滅的危險。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為了保護好野生資源應適當限制采刨,采刨季節應在種子成熟落地之後,嚴禁採挖幼株。為了擴大資源應大力發展種植或者人工播植幼株,然後保持半野生狀態,直到採收。 特性 黃芪分布於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地區,為深根性植物。喜涼爽氣候,有較強的抗旱、耐寒能力,不耐熱,不耐澇。氣溫過高常抑制植株生長,土壤濕度過大,常引起根部腐爛。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生長,在粘土上則根多,生長緩慢。多生於林緣、灌叢、林間草地、疏林下及草甸等處。花期(6)7~8月,果期(7)8~9月。 保護價值 黃芪根入藥,常作滋補中藥,又可作獸藥,銷售量大。根莖之10倍水浸液,對馬鈴薯晚疫有抑制效率。黃芪還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保護措施 黃芪生長地一般不屬於自然保護區,為不使其滅絕,建議藥材收購部門應根據各地不同具體情況確定收購量,並向群眾大力宣傳,在採挖時注意保護幼苗,對成長的植株應適當保留,以利繁殖和永續利用。還應...

    控制血壓效果不錯

    黃芪最為適宜治療氣血兩虛型高血壓患者,此類病人脈見虛弱,氣短乏力,眩暈兼項強,腰膝酸軟,手足心熱,目澀耳鳴,舒張壓高而不降,症状多多。 臨床應用時,常與補氣滋陰湯頭配合使用,取黃芪30克、女貞子25克、桑寄生25克、牛膝10克、澤瀉5克、勾藤20克、牡蠣30克,還可根據兼證隨證加減。此方對口服各種西藥後收縮壓控制在正常值內,但舒張壓始終在100毫米汞柱以下不降的患者,效果尤為顯著。 我國中藥專家在研究中發現:黃芪具有雙向調節血壓的作用,臨床用量小時為升血壓,重用黃芪則降血壓。因此,治療高血壓時,黃芪用量必須在30克以上,氣虛兼血瘀證患者還可適當加量。凡氣陰兩虛高血壓,黃芪與滋陰補腎藥為伍,黃芪用量應稍大於滋陰藥。 高血壓兼冠心病患者,黃芪與活血化瘀藥為伍,則黃芪用量必倍於活血化瘀藥。高血壓兼頸痛者,黃芪應與葛根為伍,用量比為2:1。高血壓伴腎炎浮腫的病人,可用黃芪與防己配伍。商血壓兼糖尿病者,應選黃芪與山藥為伍,如此配伍用藥能標本兼治,提高療效。 中醫學說認為黃芪的炮製方法不同作用有異,生黃芪走表、生肌。炙黃芪補內臟,但高熱屬實熱者應忌用。孕婦也應禁忌.另外黃芪還有不錯的抗癌作用.

    獸藥用途

    能誘導機體產生干擾素,調節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抗體形成,並 具有應激作用。用於雞傳染性法氏囊、雞馬立克病、禽傳染性喉氣管炎、新城疫並且能夠預防禽流感,畜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豬藍耳病、豬圈環病毒感染等病毒性疾病,同時能增強疫苗保護力。 參考用法和用量 1、黃芪多糖可溶性粉 飲水。禽每隻用藥0.05~0.1(1kg可供10000~20000隻用藥);預防用藥量減半,治療用量,馬、牛等大畜每頭用藥2~6g(1kg可供 160~500頭用藥);羊、豬等中畜每頭用藥。 2、黃芪多糖濃膏 稀釋飲水。治療用量,禽每隻用藥0.1~0.2g(1kg可供5000~10000隻用藥)。 預防用藥量減半。 3、黃芪中藥細粉 拌料飼餵,治療用量,禽0.5~1g,羊、豬5~15g,兔2~5g,預防用藥量減半。

    相傳,古時候有一位善良的老人,名叫戴糝。他善於針灸治療術,為人厚道,待人謙和,一生樂於救助他人。後來,由於救墜崖兒童而身亡。老人形瘦,面肌淡黃,人們以尊老之稱而敬呼之「黃耆」,老人去世後,人們為了紀念他,便將老人墓旁生長的一種味甜,具有補中益氣、止汗、利水消腫、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藥稱為「黃芪」,並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在民間廣為流傳。

  2. 黃芪 (學名: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又稱 北芪 ,亦作 黃耆 ,常用 中藥 之一。 主產於 中國大陸 的 內蒙古 、 山西 、 黑龍江 等地。 春秋兩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根頭,曬乾,切片,生用或蜜炙用。 [1] [2] 藥用 [ 編輯] 主要是製成飲片,調劑於中藥方劑。 現代也用黃芪提取物製成工業製劑,口服或靜脈滴注。 性味歸經 [ 編輯] 藥性 : 甘,微溫; 歸經 : 足太陰脾經 ; 手太陰肺經. 主治 [ 編輯] 治療氣虛表衛不固所致自汗,氣虛外感諸症。 臨床上用黃芪、 防風 、 白朮 製成 玉屏風散 ,用於治療表虛自汗且易感風寒者。 原理:肺合皮毛主表。 虛則腠理不密,難攝津液。 黃芪入肺,補氣虛,表盛所以固攝鬼門,且能御邪之於外也。

    • 免疫幫助。根據傳統東方醫級,黃芪益衛固表,加強衛氣(生命能量),即皮膚下方的能量保護層。在傳統東方醫級中,加強衛氣有助於保護我們減少普通著涼困擾。爲了預防普通著涼,黃芪通常與其他營養和免疫加強型草本搭配使用,如 接骨木果、 紫錐菊、 靈芝、 舞茸 和香菇等。
    • 延緩衰老、補益能量、&修復生命活力。黃芪 可能有助於提高體力和心力上的能量和耐力。在傳統東方醫級看來,黃芪可補脾肺之氣,益生血之源,是增加氣或生命力能量極爲有效的草本之一。
    • 心臟健康。黃芪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是有效的抗氧劑。研究顯示,黃酮類化合物可能通過協助控制血壓、促進健康膽固醇水平和優化心臟功能來維持心臟健康。
    • 過敏。一項知名的研究證明,黃芪可能有助於減輕過敏性鼻炎或花粉熱患者的症狀。
  3. 2020年6月15日 · 本品首載於《神農本草經》。 為豆科植物蒙古黃芪或膜莢黃芪的根。 產於內蒙古、山西、黑龍江等地。 春、秋兩季採挖。 【處方用名】黃芪、北芪、黃耆、炒黃芪、蜜炙黃芪。 【 藥性 】 甘,微溫。 歸脾、肺經 。 黃芪功效. 補氣升陽. 固表止汗. 利水消腫. 生津養血. 行滯通痹. 托毒排膿. 斂瘡生肌. 黃芪主治的病. 治脾虛氣陷證. 治肺氣虛證,表虛自汗. 治氣虛水腫. 治血虛萎黃,消渴. 治半身不遂,痹痛麻木. 治瘡瘍難潰或潰久不斂. 【用法用量】煎服,10~ 30g。 補氣升陽宜炙用,其餘多生用。 中醫道. 【黃芪功用闡述】 本品甘溫,以補氣見長。 主入脾經,為補中益氣之要藥 ,又能升舉陽氣。 凡「中陽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本草正義》。

  4. 黃芩 是 唇形科 黃芩屬 的一種植物。 黃芩的 根 是一種 草藥 ,味苦、性寒,能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2] 。 形態[編輯] 多年生草本 ,圓柱形根肥大;方形莖,基部分枝;披針形的葉子 對生 。 花期7-8月, 花序 頂生; 花冠 紫紅色或藍色; 花萼 二唇型,結果時閉合。 分佈[編輯] 分佈於 中國東北 、 華北 ,包括 河南 、 陝西 、 山東 等地。 北京山區多見, 中藥用途[編輯] 維基百科 中的醫學內容 僅供參考 ,並 不能 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請諮詢專業人士。 詳見 醫學聲明 。 黃芩的根可入中藥,並入選中國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藥材物種名錄 。 一般用來治療 上呼吸道感染 和 腸胃炎 。 北京 農村老百姓用其葉代替 茶葉 。

  5. 英文名:Baikal Skullcap Root. 中藥學名:Scutellariae Radix. 盧文健中醫. 核對. 醫療專家顧問委員會成員. 最後更新於 2022-09-23. 黃芩是什麼黃芩屬於植物類中藥是植物——黃芩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的乾燥根莖。 黃芩有何功效? 黃芩是清熱燥濕藥。 據中醫理論而言,黃芩的藥性藥味屬於苦、寒之品。 它歸經於肺、大腸、胃、膽經,因此對其經絡具有較明顯功效。 黃芩有清熱、燥濕、解毒功效,是治療濕熱病症的主要藥物之一。 常用以治療濕熱所致的濕熱瀉痢、黃疸、淋症、疔瘡腫毒。 黃芩的清熱解毒功效亦可於濕温病中,用作 退燒 藥物。 黃芩善於清肺熱,可以治療肺熱所致的 咳 喇痰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