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沙田區 (英語: Sha Tin District )是 香港 十八區 的其中一區,位於 新界 的東部,面積約6,927 公頃 。 沙田區最北以 大埔尾坑 及 中文大學 (沙田市地段437號)地界與 大埔區 為界;西北以 城門峽 與 荃灣區 為界;西面以 金山 效野公園( 金山 以西為 下葵涌 大窩山華景山莊 一帶)與葵青區為界,西南面以 蝴蝶谷 尖山隧道 出入口與 葵青區 為界,並以 琵琶山 丶 尖山 及 畢架山 與 深水埗區 為界;南面以 獅子山 與 九龍城區 為界,東南面分別以 沙田坳道 及 大老山 與 黃大仙區 為界(山上 沙田坳道 屬沙田區,由半島獅子園開始);東面以 馬鞍山 落禾沙里 與 西貢北 的 大埔區 為界。

    • 1981年4月
    • 余懷誠(第11任)(2023年8月25日上任)
  2. 6 天前 · 沙田區 (英語: Sha Tin District )是 香港 十八區 的其中一區,位於 新界 的東部,面積約6,927 公頃 。 沙田區最北以 大埔尾坑 及 中文大學 (沙田市地段437號)地界與 大埔區 為界;西北以 城門峽 與 荃灣區 為界;西面以 金山 效野公園( 金山 以西為 下葵涌 大窩山華景山莊 一帶)與葵青區為界,西南面以 蝴蝶谷 尖山隧道 出入口與 葵青區 為界,並以 琵琶山 丶 尖山 及 畢架山 與 深水埗區 為界;南面以 獅子山 與 九龍城區 為界,東南面分別以 沙田坳道 及 大老山 與 黃大仙區 為界(山上 沙田坳道 屬沙田區,由半島獅子園開始);東面以 馬鞍山 落禾沙里 與 西貢北 的 大埔區 為界。

  3. 6 天前 · 沙田区 (英语: Sha Tin District )是 香港 十八区 的其中一区,位于 新界 的东部,面积约6,927 公顷 。. 沙田区最北以 大埔尾坑 及 中文大学 (沙田市地段437号)地界与 大埔区 为界;西北以 城门峡 与 荃湾区 为界;西面以 金山 效野公园( 金山 以西为 ...

    • 歷史
    • 沙田新市鎮
    • 備註
    • 站部鏈結

    沙田原稱瀝源,古稱棘園或艻園。在宋朝時,香木在沙螺灣和沙田被大量種植作為經濟樹。瀝源的來源是指城門河清澈的河水。 最早載有瀝源一名的史志地圖為萬曆《粵大記》的《廣東沿海圖》。早於清代,瀝源就以出產優質香樹而知名。據嘉慶《新安縣志》所載:「香樹,邑內多植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當地早於明朝或更前已經有人定居。1574年大圍村於現時的大圍一帶建立,是該區最古老及最大的圍村。其後也有不少村落於城門河河邊的淺灘發展,例如山下圍、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當時的城門河盡頭約於現時獅子橋的附近,向北已是沙田海,而圓洲角則是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島。 清朝時,瀝源的40多條村組成瀝源九約,共同肩負沙田區的治安防衛。在1899年,在英國接管新界時,政府官員誤以為沙田為瀝源的地名,所以從此瀝源便叫作沙田。 1...

    為應付香港人口的不斷提升,香港政府於1960年決定發展衛星城市計劃,將沙田規劃成為一個衛星城市,並於1961年定下首份分區發展大綱圖,其後將原屬大埔理民府管轄的沙田分劃出沙田區。然而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至1973年才正式開始,向居民收回多個原居民鄉村及沙田機場用地,並進行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的大規劃填海工程。1979年沙田墟發生嚴重大火,整個墟市成為廢墟,因此香港政府亦將沙田墟清拆,以配合沙田新市鎮的發展計劃。其後至1980年代政府決定擴大原先規劃容納大約36萬人的規模,並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的一部分,使沙田區發展至現時的規模。前特首曾蔭權先生曾為沙田民政專員。

    ^ 東方日報:《新版<香港街>查文獻正地名》,2011年2月22日。. [2017年2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9日).
    ^ Monthly Mea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or Sha Tin, 1985-2017. 香港天文台. [2018-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 陳, 嘉文. 街知巷聞﹕新機場 / 沉香賊 偷走了沙螺灣. 明報. 2015年2月15日 [2017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7日).
    沙田·香港 一個以沙田今昔為主題的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沙田 (英語: Sha Tin , 一般坊間亦作 Shatin )是 香港 沙田區 的主要部分,位於 新界 東部,涵蓋 火炭 以南、 大圍 以北的 城門河 兩岸土地,原稱 瀝源 (英語: Lek Yuen )。 沙田在1970年代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原有 沙田海 南部如今僅剩用作人工排洪河道城門河,而沙田新市鎮的主體部分則在填海地上發展,原有 沙田墟 一帶已建成「 沙田市中心 」。 2011年時任 香港特區政府 地政總署 副署長的黃仲衡向傳媒表示,地政總署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確定「沙田」的英文名稱正確拼寫方式爲「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 [1] 。

  5. 沙田市中心 (英語: Sha Tin Central )是 香港 新界 沙田新市鎮 的中心及最繁忙的地方,通常是指 大圍 以北, 城門河 以西, 火炭渠 以南的新市鎮發展區,狹義的沙田市中心僅包括 沙田鄉事會路 至 獅子山隧道公路 之間的商住混合發展區和休憩用地,而沙田鄉事會路以北至 火炭路 之間的公營房屋區和社區設施在地理環境和道路系統與核心商業區同屬一體,可被視爲市中心的擴展部分,至於 火炭路 以北的學校和政府設施則一般被視爲 火炭 的一部分。 歷史 [ 編輯] 沙田市中心大部份地方是 填海 而成。 1950年代沙田市中心發展成一個墟市,稱為 沙田墟 , 沙田 居民便無需再前往 大埔墟 市。

  6.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沙田 (英语: Sha Tin , 一般坊间亦作 Shatin )是 香港 沙田区 的主要部分,位于 新界 东部,涵盖 火炭 以南、 大围 以北的 城门河 两岸土地,原称 沥源 (英语: Lek Yuen )。 沙田在1970年代进行大规模的填海工程,原有 沙田海 南部如今仅剩用作人工排洪河道城门河,而沙田新市镇的主体部分则在填海地上发展,原有 沙田墟 一带已建成“ 沙田市中心 ”。 2011年时任 香港特区政府 地政总署 副署长的黄仲衡向传媒表示,地政总署根据历史文献记载确定“沙田”的英文名称正确拼写方式为“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