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鏡中自我 (英語: looking glass self) 是由 查爾斯·庫利 所提出,他認為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反應出他人所表現過的事情。 即說明個人對自己的概念是基於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知覺所產生,因此,個體對自我的看法有相當部分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 此種理論亦屬「象徵交互論」的理論先驅。
      www.wikiwand.com/zh-mo/鏡中自我
  1. 其他人也問了

  2. 鏡中自我 (英語: looking glass self) [1] 是由 查爾斯·庫利 所提出,他認為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反應出他人所表現過的事情。 即說明個人對自己的概念是基於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知覺所產生,因此,個體對自我的看法有相當部分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 此種理論亦屬「象徵交互論」的理論先驅。 [2] 庫利在《人性和社會秩序》 (1902)一書中提出此概念。 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通過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獲得的。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人們首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對自己的形象如何評價,最後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自我感。 猶如人們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人們從他人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面「鏡子」中發展出自我意識。

  3. 2024年4月1日 · 自我形象理論鏡中自我的概念. 2024-04-01. Ancient. 喬治·霍頓·庫利是最早了解我們的自我認知受他人影響有多深的社會學家之一。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與他人如何看待我們直接相關,或者更確切地說,與我們認為他們如何看待我們直接相關。 庫利建議其他人就像我們自我形象的一面鏡子。 今天,我們知道他的直覺是對的。 但這個過程到底是如何進行的呢? 它對我們的日常生活意味著什麼? 喬治·霍頓·庫利作品中的自我形象與鏡中自我. 查爾斯·霍頓·庫利的肖像。 資料來源:維基共享資源. 通常,當我們想到自我形象時,我們會想到一些源自於我們自己的東西。 畢竟,這就是為什麼它被稱為自我形象:它是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自己等等。

  4. Looking-Glass Self. 作者: 高強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每一個人的鏡中自我人鏡自我均是透過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之中經常接觸的人物譬如同伴父母師長的行為相互影響而形成的在人際交往與接觸的歷程之中個人體認到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了解到別人眼中自己的特點或價值從而發展自己的人格興趣抱負或期望。 「人鏡自我」是美國社會學家顧里 (C.H. Cooley, 1864~1929)提出的概念;顧里主張設身處地從別人的角度來認識自我。 每個人必須透過他的眼光了解世界,也必須學習採取別人的觀點或立場。

  5. 鏡中自我 (英語: looking glass self) [1] 是由 查爾斯·庫利 所提出,他認為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反應出他人所表現過的事情。 即說明個人對自己的概念是基於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知覺所產生,因此,個體對自我的看法有相當部分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 此種理論亦屬「象徵交互論」的理論先驅。 [2] 庫利在《人性和社會秩序》 (1902)一書中提出此概念。 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通過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獲得的。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人們首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對自己的形象如何評價,最後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自我感。 猶如人們在鏡子中看到自己的形象,人們從他人對自己的判斷和評價這面「鏡子」中發展出自我意識。

    • 自我概念(Self-Concept)
    • 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
    • 自尊(Self-Esteem)
    • 參考來源

    自我概念由反映評價、社會比較和自我感覺三部分構成: 1. 反映評價 1. 意即從他人所獲取的反饋,意指個體從其他個體那裡所得到的有關自己的信息、評價等。 2. 幼年時得到的反應評價特別容易影響自我概念的構成,肯定的評價將使個體較容易建立並擁有一個良好的自我概念,並可能持續長遠;反之,否定的評價可能使個體的自我概念建立不理想。 3. 反映評價也特別容易影響個體去對沒有經驗的事物展現出的自我特質,替代經驗(vicarious experience)便是指透過觀察他人的行為和結果,獲得關於自我可能性的認識。例如,在開始嘗試一件未嘗試過的事物前,若有經驗者告訴某個體這件事情很簡單,你一定辦的到,該個體可能會較努力去嘗試,即使該事物本身有一定的難度也堅持不放棄,終至成功;反之,若在起頭時便得到否定評價...

    自我知識(self-knowledge)指的是個體對自己所擁有的資訊,對我當前心智狀態(mental state)的了解,例如:「我感覺到我的膝蓋很痛」。這裡心智狀態包括我的感覺(sensation,不是知覺perception)、思想(thought)、信念(belief)、慾望(desire)等。自我知識被認為是自我(self)的構成元素,或是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構成元素,這裡希望可以避免自我知識與自我概念兩個名詞的混淆,所以不將自我知識列為自我概念的子條目。以下將會針對自我知識如何形成,以及自我知識的涵蓋範圍做介紹。

    自尊是指個體對自己(正面或負面)的評估。高度的自尊為個體對自己的價值、能力以及承諾,有著很高的評估。低度的自尊為自我嚴苛地批判過去的經驗,並且對未來成就抱著很低的期望。自尊在不同社會背景與文化規範下也含有不一樣的意思。例如前述,在個人主義比較盛行的國家,西歐和美國,他們認定自尊是自我肯定,自我保障,能像別人表達自我特殊方面的能力。然而像集體主義盛行的亞洲國家,日本及韓國,則認定自尊是能夠將自我規範好,成為社會的一個單位的能力。 自尊對於人們具有實際上的用處,便是能夠降低焦慮等等負面情緒,可能是因為較高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較有自信,所以在面對困難或低潮時更有把握能夠解決一切難題,因此不容易感到負面情緒,這也顯示出自尊的另一個特性:因為人們往往不喜歡負面的感情,人們傾向於保護和提高自己的自...

    Mead, George Herbert.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August 15, 1967: 173, 174. ISBN 0226516687.
    Freud, Sigmund.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 XIX. Translated from the German under the General Editorship of James Strachey. In collaboration wi...
    Festinger L. A theory of social comparison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1954, 7 (2): 117–140. doi:10.1177/001872675400700202.
  6. www.wikiwand.com › zh-mo › 鏡中自我鏡中自我 - Wikiwand

    鏡中自我 (英語: looking glass self) [1] 是由 查爾斯·庫利 所提出,他認為每一個人對他人都是一面鏡子,反應出他人所表現過的事情。 即說明個人對自己的概念是基於他人對自己的反應和知覺所產生,因此,個體對自我的看法有相當部分是受到重要他人的影響。 此種理論亦屬「象徵交互論」的理論先驅。 [2] 這張圖片說明了鏡中自我。圖中此人看向四面鏡子, 顯示並反饋了自己在他人心中所呈現的形象。 庫利在《人性和社會秩序》 (1902)一書中提出此概念。 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是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通過想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獲得的。 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人們首先想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其次想像他人對自己的形象如何評價,最後根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自我感。

  7. 當我意識到鏡中的人是自己這和我看見身旁有一朵玫瑰花有什麼根本性的不同嗎在許多哲學領域都有關於自我意識的議題。 例如,如果自我意識的特性是使得當事者意識到自我,那麼哲學家就問:什麼是「自我」? 如果意識到自我與意識到別的事物有根本性的不同,那麼哲學家就問:我們是如何意識到自我? 意識到自我的途徑有哪幾種? 自我意識和我們的身體經驗有什麼關係嗎? 有沒有一些最基本、門檻最低的自我意識就蘊含在日常的身體經驗之中? 在本文裡,我們將討論焦點放在與身體經驗有關的自我意識,及其相關的哲學問題。 在此之前,我們先來看看不同領域的哲學家們在追問哪些關於自我意識的議題。 在形上學裡,哲學家們熱烈爭論:如果「自我」是一種實體 (substance),這種實體到底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