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野鳥為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天然宿主,候鳥的遷徙使疫情快速擴散,而台灣正好位於候鳥東亞澳遷移路線的下游,於2022年9月日韓兩國均有禽場爆發禽流感疫情,病毒沿著候鳥遷徙路線從歐洲一路傳進亞洲和非洲,候鳥遷徙會途經日韓兩國再來到台灣,這個過程提高禽流感病毒帶至台灣的風險。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3年10月19日 · 研究團隊使用先進的系統動力學方法phylodynamic分析H5病毒的基因變化揭示野生鳥類種群正在加劇H5病毒傳播並擴大地理和宿主範圍加速傳播速度增加基因重組演化的可能性領導研究的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Vijaykrishna Dhanasekaran表示這項研究有助了解全球鳥類種群對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傳播的重要性同時需要持續執行有效控制高致病性禽流感病的策略研究結果重申了各級流感大流行防範工作的必要性。 最新影片推介. TOPick診症室. 【TOPick診症室】焦慮症9成是因性格而起 精神科醫生:4種人格易患焦慮症. HKETAPP健康台更多都市疾病影片: https://bit.ly/3cNFwr7.

  3. 2023年10月19日 · 研究發現禽流感在野生鳥類群體中的持續存在正在推動新病毒株的進化和傳播強調改善流感病毒控制策略的需要以減低未來的流行病爆發此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 按此瀏覽期刊文章 )。 背景.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首次於1996年在中國的家禽中出現自2014年以來野生鳥類中復發的H5病毒爆發的規模不時擴大和升級。 由2021年起,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的活動在全球範圍內加劇,令越來越多野生鳥類和家禽受到感染並死亡,同時也對哺乳動物(包括人類)構成威脅。 然而,近期H5N1的病毒復興的起源、生態和演化,至今仍然未明。 研究方法、結果和意義.

    • Q:什麼是禽流感?
    • Q:什麼是低病原/高病原?
    • Q:那些地區已有a型流感(H5n8)通報案例?
    • Q:野鳥已經被確認是h5n8病毒的傳播媒介嗎?
    • Q:A型流感(H5n8)如何在鳥類之間傳播?
    • Q:A型流感(H5n8)的通報要求為何?
    • Q:撲殺是否能夠控制疫情?
    • Q: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對於爆發h5n8型禽流感疫情的國家,有哪些相關貿易規範?
    • Q:對於受到波及的農民,有何補償金配套措施?
    • Q:禽流感對於大眾的健康有何危害?

    A: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由A型感冒病毒導致的鳥禽類流行性感冒,可感染雞、鴨、火雞、鵪鶉、珠雞等家禽、以及寵物鳥、候鳥和水禽。儘管並不常見,禽流感病毒也可能感染哺乳類動物,包括鼠類、鼬鼠、雪貂、豬、貓、虎、狗、馬,以及人類。

    禽流感病毒有很多亞型,一般可根據對感染家禽的嚴重性區分為「低病原性」(low pathogenic,LPAI)與「高病原性」(highly pathogenic,HPAI )。LPAI是指受感染鳥禽僅出現輕微或沒有症狀。HPAI則是指引起鳥禽出現嚴重症狀與潛在高致死率的病毒類型。 低/高病原性的區分是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發布的《診斷手冊》為準,其依據是病毒株實驗結果而定;而其感染嚴重性是專指對禽鳥而言,並非針對其他潛在的受感染動物,包括人類。

    最初的通報案例為低病原性禽流感,2008年首次出現在美國愛達荷州,2014年再度出現在美國加州。 高病原性H5N8病毒則是2014年初在南韓、日本與中國境內的鳥禽身上出現。 2014年1月,南韓政府通報了第一起高病原性A型(H5N8)禽流感,29起疫情中包括了鵝,雞和鴨,撲殺數量近60萬隻。2014年9月,南韓通報新一波疫情於肉鴨養殖場爆發,1200隻鴨染病死亡,而為了控制疫情,有19,800隻遭撲殺。 2014年4月,日本通報了一波高病原性H5N8病毒感染事件,共計1100例,為控制疫情,撲殺了112,000隻禽鳥。 2014年11月,在小天鵝糞便檢體中驗出病毒後,日本確認通報另一波疫情。 中國則於2014年10月通報感染了同一亞型的禽流感病毒,兩起疫情,包含了國家監測計中蒐集到的野外採樣...

    正常來說,野鳥可能在其呼吸道或消化道帶有禽流感病毒,但野鳥並不會因此生病。長久以來,野鳥都被認為是A型禽流感病毒的宿主和載體。對於野鳥,世界各地也正在進行A型病毒的長期監測。 目前,H5N8亞型禽流感病毒已在中國、韓國、日本及德國境內的野鳥體內被發現。大多數禽流感病毒並不會使野鳥生病,但非常可能在其遷徙路徑上散播病毒。 強烈呼籲國家有關當局提高警覺,並與獵人及其他可能與野鳥接觸的個人建立合作機制,以提供生病或死亡野鳥的早期資訊。

    所有A型流感病毒,均能經由直接接觸感染鳥類的分泌物,在鳥類之間傳播。 病毒可藉由活家禽、人類(特別是當衣、鞋已遭病毒感染)及帶菌車輛、設備、飼料及鳥籠的移動,在農田與農田之間快速傳播。高病原性病毒可以在環境中存活很長一段期間,低溫時亦然。 這幾種方式可能加速A型病毒的傳播:人與物品的移動、交易行為(活禽市場)、養殖行為,以及帶有病毒的遷徙性候鳥。

    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陸生動物衛生法典》(OIE Terrestrial Animal Health Code)中詳細規定,所有在家禽及野鳥體內發現之高病原性禽流感案件,發現地國主管機關必須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 在禽類體內發現低致病性禽流感H5及H7亞型病毒,亦應通報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因為此類病毒有可能快速突變,成為高病原性病毒。

    倘在動物體內發現感染,通常會採取撲殺策略,以控制並消滅病毒。詳細作法可參照世界動物衛生組織陸生動物衛生法典(OIE Terrestrial Animal Health Code)。 撲殺受感染與疑似感染的家禽,也是近期傳出高病原性H5N8疫情的國家採取的方式。

    進口國為了避免禽流感疫情傳染至國內,會依循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所列出一長串與感染風險有關的要求事項。 對於有潛在性爆發致命禽流感(H5N8)疫情的出口國, OIE 2014年《陸生動物衛生法典》第10.4章中,訂出貿易安全的相關規定。這些措施都是有科學根據的,因此不該出現不合理的貿易屏障;措施內容包含區域的劃分、檢測所有動物的原始以及加工過程中雞蛋、蛋製品和鳥禽類的肉類溫度,查看該溫度是否足以殺死病毒。

    禽流感疫情爆發之後,政府當局對部分養殖場下令強制撲殺,其所造成的損失,目前世界各國的補償金配套措施並無統一的規範,有些國家甚至沒有發放補償金。OIE鼓勵各國應當建立補償金的制度,因為農民是第一時間發現動物染上禽流感或其他種類疾病的關鍵人物。

    A型病毒具有高度物種專一性,但是在罕見的情況下,依然有可能跨物種傳染給人類。民眾不需將禽流感和一般人類常見的季節流行性感冒(通常由人類H1.H3病毒所引起)混為一談。 在受到嚴重汙染的環境下,與受感染的鳥禽類近距離接觸,A型流感病毒(即禽流感)便有可能傳染給人類,但目前尚未有人類感染禽流感(H5N8)的疫情傳出。

  4. 2024年5月9日 · 禽流感是由主要影響鳥類和家禽如鷄或鴨的流感病毒引致有些禽流感病毒也會感染和傳播給其他動物 (如哺乳動物)。 近年亦出現人類感染甲型禽流感(例如H3N8、H5N1、H5N6、H7N9、H9N2、H10N3和H10N5)病毒的個案。 2. 人類感染禽流感的病徵是什麼? 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後的病情嚴重程度可由沒有症狀或有輕微流感樣症狀如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酸痛),到出現嚴重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並導致多種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眼部感染(結膜炎)、胃腸症狀(如噁心、嘔吐和腹瀉)和神經症狀(如癲癇)也可能出現。 3. 人類是如何感染禽流感病毒的?

  5. 禽流感 (avian influenza; avian flu; bird flu; ),全名 鳥禽類流行性感冒 (Avian Influenza,AI),是由病毒引起的動物 傳染病 ,通常只感染 鳥類 [1] [2] [3] [4] [5] [6] [7] ,少見情況會感染豬。 禽流感病毒 高度針對特定物種,但在罕有情況下會跨越物種障礙感染人。 歷史 [ 編輯] 禽流感初次於1878年在 義大利 爆發,這是最早的禽流感記錄。 自從1997年在 香港 發現人類也會感染禽流感之後,此病症引起全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關注。 其後,本病一直在 亞洲區 零星爆發,但在2003年12月開始,禽流感在 東亞 多國──主要在 越南 、 韓國 、 泰國 ──嚴重爆發,並造成越南多名病人喪生。

  6. 2023年10月19日 · 禽流感H5N1自2021年起肆虐全球香港大學醫學院公共衞生學院今 (19日)發表最新研究發現禽流感持續存在於野生鳥類群體中正推動新病毒株的進化和傳播團體強調改善流感病毒控制策略的需要以減低未來的流行病爆發此研究已發表於國際權威期刊自然》。 是次研究利用2005年至2022年間聯合國糧食和農業組織以及世界動物衞生組織的流行病學數據並分析超過1萬個完整的病毒基因組揭露高致病性禽流感H5爆發的起源和趨勢。 研究指,2016年至2017年反覆出現的顯著疫情中,基因組分析顯示病毒譜系起源於亞洲。 而2020年至2022年間從非洲和歐洲鳥類種群中識別出的兩種新H5病毒顯示,H5爆發中心已從亞洲轉移至其他陸洲。 病毒株傳播期間,通過與低致病性病毒變種的基因重組而演化。

  7. 2008年2月26日 · 世 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米埔自然保護區經理楊路年博士表示:「政府在處理於保護區以外及市區內發現感染個案方面,採取了非常不一,甚至互相矛盾的標準。 早前 在保護區附近發現禽流感個案政府便要求我們關閉21天。 但若個案在人口密集的市區出現,政府只進行消毒,並未實施任何基本的隔離措施,以保障公眾健 康。 楊博士續道:「政府不一致的政策會讓公眾誤以為感染個案在自然保護區經常發生,但實情是香港大部分牽涉死雀的H5N1個案都是在市區內發現的。 由 於早前在保護區外半徑3公里範圍內發現受感染的大白鷺屍體,故世界自然基金會按政府的要求,自2月6日起關閉保護區21天。 以往,政府亦曾在2004年、 2006年及2007年分別關閉保護48天、71天及21天,禁止學校、團體及公眾人士入內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