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4年1月10日 · 穴道是經絡上氣血流注的地方是人體與外界溝通的窗口也是調節人體臟腑功能和氣血運行的重要部位。 人體的穴位分佈全身,頭、面、軀幹、四肢都有穴位,其中最多的是背部和下肢。 穴位的大小不等,形狀也不同,有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共有365個穴位,其中120個是主要穴位,61個為常用穴位,其餘184個為輔助穴位。 這些穴位分佈在人體的經絡上,是氣血運行和經絡溝通的重要節點。

  3. 穴位,學名 腧穴 ,主要指 人體 經絡線上特殊的點區部位, 中醫 可以通過針灸或者推拿、點按、艾灸 刺激 相應的經絡點治療疾病。 部分穴位如阿是穴並不經絡上,但對其的刺激亦可產生療效。 穴位是中國文化和中醫學特有的 名詞 。 多為 神經末梢 和血管較多的地方。 稱為 穴 、 穴道 。 基本介紹. 中文名 :穴位. 外文名 :Acupuncture point. 別名 :腧穴. 發源 :中醫學. 本質 :皮下電場區. 中醫理論,涵義,來源,本質,排列規律,人體穴位,頭頸部穴,胸腹部穴,背腰骶穴,上下肢穴,致暈11穴,103穴位,致命36穴,奇經八脈, 涵義. 腧 (shù,第四聲)穴學是研究腧穴的位置特點、主治作用及其基本理論的一門學科,是針灸專業的基礎課程,本專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4. 2023年6月8日 · 在中醫學中穴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能夠影響人體的諸多方面並被廣泛應用於中醫治療當中。 那麼穴位究竟是什麼? 穴位指的就是人體上特定的位置這些位置有著豐富的經絡與神經足以調節與影響整個身體的運作中醫穴位分布在全身各個部位依據所處的身體區域對應的內臟經絡或是氣血流通方向等等因素而有著不同的命名。 穴位的作用與功效多種多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調節氣血,改善身體循環。 例如手太陽小腸經穴位,位於手臂外側,其設置是能夠幫助調節經脈氣血、改善手臂部位的痛楚;而膽經穴位則能協助調節肝臟,改善胃腸不適等問題。 另外,穴位在中醫治療中也常被應用於調整身體內分泌系統、提升免疫力、減輕心理壓力等。 綜觀全局,穴位治療所能帶來的收益,是非常豐富且彈性的,因此也是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關注。

  5. 2019年12月12日 · 人體12個重要穴位從上到下) - 穴道經絡引導. 健康資訊. 1、 合谷穴. 合谷穴的取穴:用另一指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 根據經絡理論以及實踐證明,只要按摩合谷穴,就可以使合谷穴所屬的大腸經脈循行之處的組織和器官的疾病減輕或消除,健康可以保證。 由於大腸經從手走頭,凡是頭面上的病,像頭痛、發熱、口乾、流鼻血、脖子腫、咽喉病以及其他五官疾病都可以得到緩解和治療。 在按摩時,兩手可以交替按摩,用拇指屈曲垂直按在合谷穴上,做一緊一鬆的按壓,頻率為每2秒鐘一次,即每分鐘30次左右。 2、 少商穴. 位於拇指橈側指甲根後1分許。 用手指甲點壓有痛感處。 屬於手太陰肺經。 用於輔助治療扁桃體炎、咽喉腫痛、效果良好,還常用於治療咳嗽、感冒發熱、肺炎等。

  6. 十總穴是中醫養生中的重要穴位組合由十個穴位組成分別是列缺合谷內關三里支溝委中陽陵泉三陰交公孫和阿是。 這些穴位位於人體的不同部位,對應不同的臟腑和經絡,具有廣泛的功效,可以治療多種疾病,增強免疫力,促進健康。

  7. 從內通向外,反應病痛;從外通向內,接受刺激,防治疾病。 從這個意義上說,腧穴又是疾病的 反應點 和治療的刺激點。 1 人體穴位的定位方法. 1.1 找穴位的竅門. 1.2 取穴要領. 1.2.1 中醫常用穴位取穴法相關視頻. 2 人體穴位的作用. 3 按功能分類的人體穴位列表. 3.1 解表穴(12穴) 3.2 清熱穴(85穴) 3.2.1 清心熱穴. 3.2.2 清肺熱穴. 3.2.3 清肝膽熱穴. 3.2.4 清胃腸熱穴. 3.2.5 清三焦熱穴. 3.2.6 清熱解毒穴. 3.3 止咳平喘化痰穴(31穴) 3.4 消食導滯穴(16穴) 3.5 益氣壯陽穴(28穴) 3.6 補陰穴(9穴) 3.7 溫里穴(13穴) 3.8 平肝息風穴(15穴) 3.9 理氣穴(49穴)

  8. 中醫認為 經絡系統 的經氣,會集中及輸注於某些體表部位,這些面積細小如點的部位稱為腧穴,又名穴位。 腧穴雖然處於體表,但具有溝通上下內外的作用。 人體十四經361穴、經外奇穴和 阿是穴 。 腧穴是針灸施術的部位,刺激這些穴位可以調節 臟腑 經絡功能,增進體質。 學習針灸時,不單要熟記每條經的循行路線以及主治概要等,還須掌握腧穴的定位和主治,尤其是特定穴。 全身腧穴分經分部的基礎上,還有一些具有特定名稱和特殊作用的穴位。 這些穴位是按照它們位置和功能特點而分為不同類別,四肢部五輸穴、原穴、合穴、郄穴、下合穴、八脈交會穴;軀幹部背腧和腹募穴。 尚八會穴和交會穴等。 這些都是古人選穴配方的經驗累積,十四經穴佔有相當的比例,對臨床應用十分重要。 五輸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