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21日 ·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潛伏著的情報官僚們對新一代反馬克思主義思想家如伯納德-亨利萊維Bernard-Henri Levy)、安德烈格魯克斯曼André Glucksmann和讓-弗朗索瓦勒維爾Jean-François Revel等人對最後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圈」(“the last clique of Communist savants”,按匿名特工所說由沙特巴特拉康和路易阿圖塞 [Louis Althusser]等組成)不間斷的攻訐,表露出極大的贊許和支持。

    • 一切安好?作為境遇的五月之後
    • 《一切安好》中對工人們工作環境的直接呈現
    • 為了忘卻的紀念:轉向、改寫和所謂「共識」
    • 編者按

    黑色螢幕上出現了大字:MAI 1968(五月 1968)。然後大字變成了:MAI 1972。再然後:FRANCE 1972。大字的顏色以紅白藍——法國國旗的三色,象徵平等、博愛、自由——反復交替。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和讓-皮埃爾·哥連(Jean-Pierre Gorin)執導的《一切安好》(Tout va bien)就是這樣開始的。這部實驗電影以1968年五月風暴刻度測繪著1972年法國的現實,並由此展示作為境遇的「五月之後」: 「一個國家。有國家,就有農村。就有城市。有很多房子。很多很多人。有農民。有工人。有資產階級,小的,大的。很多很多人。農民幹農活。工人做工。資產階級呢?當資產階級……」 這是電影的畫外音,也可謂分鏡頭劇本,該片的鏡頭語言以此鋪開。一方面,電影徵...

    《一切安好》在反思電影能做甚麼。在當年的訪談中,高達把自己的作品和另一部反映罷工的電影《為自由而戰》(Coup pour coup)加以對比。馬蘭·卡米茲(Marin Karmitz)的《為自由而戰》採取高度的寫實風格,記錄埃爾伯夫(Elbeuf)紡織廠女工七十年代初佔領工廠的事蹟。但是,高達認為,這部同樣完成於1972年的電影相信鏡頭本身的誠實和透明,而不去反思電影之為媒介。在《一切安好》中,雅各拍不出政治電影,正是因為他對媒介本身和知識份子身份的高度不適感。然而,反諷的是,他因此成為了晚期資本主義文化生產的一部分:廣告製作人。在片場,流行音樂伴奏下,他拍攝高度商品化的性感肉身,背景中時不時傳來越南戰場的新聞。 同時,政治也在私人生活中如影隨形。當蘇珊把對新聞媒體的沮喪感帶到了兩人的小日子...

    發達資本主義消費社會的常態有著稀釋政治化境遇的邏輯,這一點我們都不陌生,從《一切安好》的工廠經理的振振有詞中也可以窺知一二:社會的問題當然多的是,但「看看人均收入吧!」還有「馬克思、恩格斯時代」人民的困難嗎?但總有一些「找麻煩」的人。所以,「五月」是心理疾患、是「污染」、是偏離。「五月」,作為發生在戰後發達資本主義世界最大規模的群眾反抗,從一開始就遭到輕描淡寫,意義縮減。 不過,在羅斯的考察中,五月後續/遺忘的真正轉捩點,則發生在七十年代中期,當時,一批以前的五月分子相繼「轉向」,隨著他們「回歸」(後)現代社會之後慢慢掌握話語權,以紀念五月為名而進行的歷史改寫悄然發生,成為日漸壯大的新意識形態敘事。這和七十年代後半期所謂「新哲學家」(nouveaux philosophes)崛起密不可分。該...

    1968年,五十年前,美國深陷越戰泥沼,馬丁·路德·金與甘迺迪相繼遇刺身亡。那一年,捷克斯洛伐克大搞「布拉格之春」,一直搞到蘇聯坦克開進布拉格。那一年,全球崇拜已成革命符號的切·格瓦拉。那一年,「六日戰爭」慘敗,馬克思主義的阿拉伯左翼武裝反殖民。那時,全世界青年學生走上街頭,高呼造反有理的口號。 本文關注點不在「五月風暴」事件,而是它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在法國,有兩種「五月之後」,一是簡稱為68後的左翼時期,一種是遺產/遺忘的後現代功業,後者總想埋葬前者。無論如何,五月風暴都不是一段陳年往事,它總在提供著教益。 保馬將陸續推出「反思1968」系列文章,本文是該系列的第一篇。 感謝王璞老師授權保馬推送此文。文章轉載自公眾號:澎湃思想市場。

  2. 2022年5月12日 · 1. 英國海濱小鎮聖艾夫斯(St. Ives)三面環海,風景醉人,但誰又能想到這座落在西方的小漁村,會誕生受東方佛教思潮影響的藝術作品呢? 3812畫廊創辦人許劍龍初訪聖艾夫斯時,也抱有同樣疑問。 後來他發現很多文獻都有提及聖艾夫斯藝術家受到的佛教薰陶,開始好奇東方思想對20世紀英國現代藝術有的影響,於是舉辦《放眼東方:聖艾夫斯藝術家與佛教》展覽,讓大眾了解更多關於英國現代藝術與東方文化的獨特聯繫。 + 14. 吹往聖艾夫斯的東方風潮. 聖艾夫斯原是英國西南部康沃爾郡的一條小漁村,自1920年代起成為藝術聖地。 戰後一些和平主義藝術家推崇全球化,從香港、俄羅斯、日本及英國等地慕名前往聖艾夫斯共同生活和創作。 他們在聖艾夫斯接觸到佛教和其他東方思想,互相切磋,也互為影響。

  3. 2018年4月29日 · 作者: 潑先生PULSASIR. 本文原題“Il contadino e l’operaio”,是吉奧喬·阿甘本於2018年1月27日(星期六)在隆奇·迪·佩爾科托釀酒廠(烏迪內)被授予諾尼諾獎(PremioNonino)時發表的講話。. 諾尼諾獎由意大利烏迪內省佩爾科托的釀酒商諾尼諾家族於1975年 ...

  4. 2016年12月13日 · 為甚麼理論解釋不了生活? 布迪厄告訴你的實踐、場域與慣習. 撰文:張恩源. 出版: 2016-12-13 18:46 更新:2017-05-04 15:33. 你有沒有考慮過,為甚麼再複雜精巧的理論,也解釋不了(更別說指導了)你全部的生活? 為甚麼人和人之間的審美品味會有這麼大的差別,以及這些品味為甚麼會有「高級」和「低級」的區分? 為甚麼讀大學時有些人可以瀟灑自如就全面發展,而有些人付出全部努力也只能勉強應付? 法國社會學家與思想家皮埃爾.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的研究與思考對我們回答這些問題或許會有些啟發。 實踐理論.

  5. 2017年3月2日 · 第一種,共同體的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作為二十世紀初的一個哲學運動,逐步形成了共同體。 共同體中有一些標桿性人物:羅素、弗雷格、摩爾、奎因、克里普克等。 有著共同聚焦的議題:涵義與指稱、真理論、因果性(causality)、知識的定義、意識難題(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道德相對主義、必然性等。 在共同體意義上,要辨識一個分析哲學家,只須查閱其文章、著作的參考文獻。 如果大部分都是分析哲學共同體內的文獻,那麼,可以大致判定他是在分析哲學共同體內活動的。 文格的工作也可劃入這個意義上的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也被稱為英美哲學,與之相對的是歐陸哲學,歐陸哲學也有自身的共同體。 許多哲學家都指陳出對分析和歐陸哲學斬截劃分的不妥。

  6. 2021年12月10日 · 港聞. 社會新聞. 理大團隊獲裘搓獎 研究光控超份子機械人系統增用藥準確性. 撰文:馬煒傑. 出版: 2021-12-10 00:00 更新:2021-12-10 12:51. 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生物及化學科技學系助理教授梁敬池博士榮獲2021裘槎前瞻科研大獎他曾於17年加入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佛林加團隊回港後研究以光響應相親份子組成超份子機械人系統冀應用於醫療領域當中增加用藥準確性。 梁敬池博士獲2021裘槎前瞻科研大獎。 (馬煒傑攝) 梁敬池博士曾於2017年加入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伯納德·佛林加(Ben Feringa)其下研究團隊,研發光敏軟材料和光能操控的分子馬達及分子開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