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6月22日 · 身體可藉由代謝及周圍環境所產生的熱能來提高體內溫度,一旦腦部感應到體溫太高時,會透過自主神經發出調節訊號,擴張血管、加快血流並增加汗腺的分泌。 多餘的熱能主要會在皮膚表面或呼吸道中,以蒸發的形式來熱,這一系列調節過程可以讓身體維持在攝氏 37 度上下。 除了蒸發的形式外,人體也可以透過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對流(如電風扇)、紅外線輻射(待在陰涼處)或冰涼物質的傳導(如冰敷)來熱。 那在什麼情況下,我們身體會比較容易感覺到熱呢? 一般在氣象新聞所報導的環境氣溫,不一定完全等於我們人體所感知的溫度,因此我們會以「體感溫度」而非實際溫度,來初步評估人體對周遭環境所感覺到的溫度。 體感溫度會因氣溫、濕度及風速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

  2. 2017年7月12日 · 【為什麼我們要推薦這本書】 從出生開始,我們就開始面對死亡。 如今,若你已垂垂老矣,因器官退化而無法自行咀嚼,你願意插上鼻胃管嗎? 為了活下去、為了家人,你可能會選擇先放下恐懼,老老實實地讓這條管子取代你的進食,希望這能延長你的壽命。 然而,這篇文章告訴你,鼻胃管與延長壽命並無直接關係。 (責任編輯:鄭伊真) 如果有一天,我們必須靠一條管子幫助進食,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圖片來源: Pixabay. 文/朱為民. 如果有一天,我們必須靠一條管子幫助進食,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 儘管「安寧緩和條例」對於非癌症的末期病人已經適用了一段時間,但是對於病人、家屬和醫師來說,挑戰仍然非常大。 最近常常想起,約一年前在台中照顧的一個病人… …。 爺爺的故事.

  3. 2017年8月29日 ·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近日發布的一篇論文證實了這一說法:「望子成龍」是真的! 研究發現,父母對「龍寶寶」的更高期待是推動孩子變得優秀的主要動力。 這篇論文是由路易斯安那大學的Naci.H.Mocan和Han Yu兩位研究員撰寫的,題為《「迷信」能創造自我實現的預言嗎:中國龍年孩子的學校成績》。 沒有想到,「望子成龍」的傳說,竟被這篇專業論文所證實了。 這篇論文采用分省市的面板數據演算證實: 龍年出生的孩子在中學時成績比其他學生更好,高考成績和大學錄取率也要高於年齡相近但屬相不同的其他孩子們。 並且論文還證實,這種「龍年效應」主要是由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許造成的,與其他因素關係不大。 論文顯示,有些「龍寶寶」的出生其實在娘胎之前就已經被精心策劃著了。

  4. 2018年2月23日 · 愛演戲的他在高職時期就被某家演藝經紀公司簽下,從沒台詞角色開始跑起龍套,走過幾檔秀,也軋過經典台劇《麻辣鮮師》跟謝祖武對戲,試鏡後被東森購物台看上。 但購物台對他來說潛規則太多,表面上 Model 互挺,但背地各自趁人不注意、跟秀導嘮叨「他不適任,別帶畫面過去」,讓他越做越悶。 直到一位台內女 Model 告訴他「你外型好,要不要轉作別的? 也算一種演藝圈,暗黑版,反正在裡頭就是演戲。 23 歲的他到「 龍都酒樓 」找 1 位副理幹部,儀容整理一下,買套西裝,他至今 12 年的男公關人生就這樣開始了。 (責任編輯:如婕) 「你好我是貝勒,請問怎麼稱呼? 撰文:陳怡杰 攝影:陳品佑 影音:陳沛妤. 凌晨 3 點前,男公關也會跑 Gay Bar、T Bar.

  5. 2018年5月17日 · 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 Todd B. Kashdan 指出:你很少在幼兒身上找到遺憾,7 歲以前的孩子還無法權衡兩個選項之間的優缺點,他們做的一切決定都是憑感覺。 我們常說「無知就是幸福」大概就是這個道理。 隨機作出的決定帶來的悔恨往往很少,比方說你今天隨意選了一家餐廳,發現又貴又難吃,你不會覺得非常後悔,只會覺得自己運氣差了點。 但如果你深思熟慮後選了 A 卻發現 B 其實更好時,後悔的程度就會提高很多。 而另一種遺憾是: 當你發現某件事很重要時,你後悔已經錯過它了,而這也意味你已經有所成長與領悟 ,所以 Kashdan 說: 「不必害怕承認你感到後悔,有遺憾的人生才是有思考、有長進的人生。 #遺憾是必然的存在,而且對我們很有用.

  6. 2020年8月21日 · 余尚儒. 在台灣,即使多數人希望在自己長年生活的社區內終老,但礙於社區內的照顧能量不足,不僅沒有醫療專業主動介入支持照顧系統(通常只被動等待老人就醫),更別說是失能的預防了。 最後的狀況便是,長輩的功能加速退化,然後失能進入老人照顧機構,往返於急診醫院與機構,直到生命最後。 但是,不是人人有能力最後都可進入機構接受照護,而政府也沒有足夠的財政支援。 甚至很多人以為,安寧病房就是到生命最後的棲所,其實安寧病房對於「出院困難」的問題,也深感棘手。 這到底是誰的問題? 是病人和家人沒商量好? 是家屬顧慮太多? 是醫護人員解釋不周? 是健保制度殘缺? 還是社會失去讓人與人陪伴生命末期的機會? 或者因為家屬、親友總是太忙、太累,於是照顧者好焦慮;末期病人不能回家待在醫院好憂鬱?

  7. 2020年8月13日 · 你有聽過「連續性全人醫療照護」嗎?或者,你曾有看著家裡長輩被疾病纏身,不知如何是好的經驗嗎?台東聖母醫院居家醫療主治醫師,尚儒,在親臨日本社區型醫療照護現場後,帶台灣民眾剖析到底我們的「居家醫療」還缺了什麼核心元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