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17日 · 郭錦全稱,昔日平安包「幽包」,主要用作祭幽,過往多是長者在長洲太平清醮期間買來拜神,銷量不算太多。 另因太平清醮的搶包山習俗,故亦有「包山包」之稱。 「平安包」命名與康文署有關. 郭錦全表示,「平安包」名字是近10多年所用。 他憶述,2005年政府批准復辦搶包山活動,當時康文署向他建議在包面印上「平安」兩字,衍生現時平安包及其他周邊產品上圓圓彎彎的「平安」字體。 郭錦記平安包味道:麻蓉、蓮蓉、豆沙. 郭宇鈿稱,平安包三款口味(麻蓉、蓮蓉、豆沙)中,麻蓉餡歷史最為悠久,相傳是因為舊時長洲遭遇瘟疫,民眾用砂糖、糕粉、水、芝麻等廉價材料製成餡料,用作「餵飽」鬼神。 蓮蓉和豆沙餡則是在10至20多年前,郭錦全有感只得一款味道太為單調而想出來。 文:林欣澤 圖:何采思. 平安包 相關報道:

  2. 2020年6月25日 · 中文系講師話你知。. (明報製圖). 端午包糉吃糉 應節,坊間常見把 糉子 寫成 粽子 或 糭子 ,「糉」、「 粽 」或「糭」哪個字才正確?.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洪若震博士翻查資料,解答「糉」字的疑問。. 「糉」. 洪若震認為,三 ...

  3. 2024年3月24日 · 太平清醮是西貢蠔涌聯鄉十年一届的節日,源自300多年前酬謝車公顯靈驅除瘟疫和消災解難,村民承諾每隔10年打醮一次。 節日中,村民會感謝神明庇佑地方太平,再以宗教儀式潔淨社區。 對後代村民來說,太平清醮有一重社群意義。 曾翠珊說自己10多歲的時候參加蠔涌清醮,是一種在自己家,看見全世界的體驗。 蠔涌的人口,由不同國籍的人組成。 單在訪問曾翠珊這天,記者在蠔涌車公廟,就遇到曾在比利時和英國生活過的兩個村民,以及嫁了給村民、每年往返英國謝菲爾德(Sheffield)和蠔涌的英國籍女士。 此外,雖然不少村民在戰後至1970年代之間移居海外,但很多僑民會為10年一次的太平清醮回家。 封關下的盛事 海外鄉民Zoom共慶.

  4. 2022年2月8日 · 烏頭、泥鯭等是香港常見 魚類 , 漁農自然護理署 轄下「B仔自然教室」facebook發帖,挑選香港一年四季可見的5種魚類輯成小圖鑑,方便市民辨認牠們的特徵。 1. 石崇 ——體型呈側扁,體色多變,由啡色至紅色不等,魚身及近嘴部具大量肉質觸鬚。 頭上有時呈白斑,體側及魚鰭散佈黑色斑點。 鰭棘具有毒腺,尾鰭呈圓形。 2. 細鱗 ——幼魚和成魚在外觀上差異較大,成魚體型呈延長及側扁,魚身以藍灰色至銀灰色為主,腹部白色,全身散佈黃色斑點,尾鰭近截平形。 3. 火點 ——體型呈長橢圓形,魚身以銀白色為主,背部啡色,體側有時會有黃褐色縱帶,近後半側線具橢圓形黑斑,腹部粉紅色至銀白色。 腹鰭及臀鰭呈黃白色,尾鰭稍為內凹。 4. 烏頭 ——體型呈圓筒形,眼圓,具發達的脂眼瞼(厚厚的透明覆蓋物)。

    • 叫名字別回頭 盂蘭節1
    • 叫名字別回頭 盂蘭節2
    • 叫名字別回頭 盂蘭節3
    • 叫名字別回頭 盂蘭節4
    • 噪鵑。噪鵑的鳴唱聲為重複的「ko-el、ko-el」,持續響亮且漸漸提高音調。夏季在市區的大型公園及樹木生長的開闊地方都可以聽到噪鵑的叫聲。【音檔:噪鵑叫聲】
    • 暗綠繡眼鳥(相思)暗綠繡眼鳥(又名相思)身上呈鮮綠色,喉和尾下呈黃色,具明顯白色眼圈,叫聲是輕柔而有點顫抖的「吱」聲。【音檔:暗綠繡眼鳥叫聲】
    • 紅耳鵯。紅耳鵯有黑色冠羽及紅色頰斑,叫聲是輕快的「bulbi-bulbit」。【音檔:紅耳鵯叫聲】
    • 白頭鵯。白頭鵯頭頂後部為白色,背部為橄欖綠色,「bulbi-bulbit」叫聲較紅耳鵯沙啞。【音檔:白頭鵯叫聲】
  5. 2020年10月24日 · 根據衛生署政府中藥檢測中心資料山茱萸為山茱萸科植物表面紅色或深紅色呈不規則的片狀或囊狀外表皺縮有光澤質地柔軟氣味微弱胡玘君稱山茱萸溫而不燥補陽斂陰為補益肝腎之藥常用於治療頭暈目眩及腰膝痠軟以山茱萸製成藥品的例子有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 吳茱萸治虛寒泄瀉 入藥「四神丸」 根據衛生署政府中藥檢測中心資料, 吳茱萸 為芸香科植物,表面暗黃綠色或棕色,質感粗糙,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狀扁球形,質地硬而脆,氣味芳香濃郁。 胡玘君表示,吳茱萸溫脾益腎,是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腹瀉,排泄物呈糊狀)的常用藥材,治療虛寒泄瀉。 中成藥「四神丸」就是以吳茱萸、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生薑及大棗製成。 文:何芍盈. 重陽節 相關報道:

  6. 2021年2月10日 · 2021年2月10日星期三. 牛年2021|牪、犇讀音各異 「犇」解作牛群奔走 (08:44) 圖2之1 - 與牛相關的字各有不同字義。 (明報製圖) 牛年 到。 牛力氣大性情溫馴,能拉車耕田,牛奶、牛肉可供食用,自古以來,牛被視作勤勞的動物。 除了「牛」字,原來以二牛組成的「牪」及「 (上牛下牛)」,以及三牛組成的「犇」字各有意思,廣東話發音亦不一樣。 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博士文化工作室」創辦人蕭欣浩為《明報》電子平台組講解字義及發音。 牛 ,粵音讀「ngau4」 [ 讀音 ],是有一對角的反芻動物,屬哺乳類。 牪 ,粵音讀「jin6」 [ 讀音 ],與「現」同音,有牛相伴的意思。 (上牛下牛),粵音讀「gwai2」,與「鬼」同音,解作牛,或牛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