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2月5日 · 我對這段本文之理解── 這段本文宗大師特別闡論第三黑的對象應指具足發心者。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 對正趣大乘者作何種事而成黑,即宣說惡名等。 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 此黑之“等起”(起心動念),是由嗔心引發而宣說,這和《釋論》的說法相同。 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

  2. 2020年12月5日 · 1.有的人說這是指已經由儀軌受發心的人; 2.有的人認為若是宿生已經發了心的,這一生雖然還沒發心也算。 但是第二種情況,本論說它不算。 因為在《釋論》當中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別的地方都說得很清楚,大乘行者一定是具足菩薩戒,正在學菩薩行的人。 所以應該是具足發心(照前面的儀軌發了心)的人才算是所對的對象。 你毀謗這樣的人才算犯了這個黑。 【於此作何事者,謂說惡名等。 由瞋恚心發起而說,與《釋論》同。 對於何境而宣說者,《釋論》說云:「如彼菩薩欲求者,信解大乘或欲修學,為遮彼故對彼而說。 」然了義者即可。 其惡稱者,如云本性暴惡,未明過類;惡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別而說;惡譽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廣分別說;惡讚者,通於前三之後,是《釋論》解。 此於我等最易現行,過失深重前已略說。

  3. 合註語譯:《正攝法經諸佛世尊具足無邊無際的功德這些功德皆是從正法出生的誰修持正法誰就能受用所得--分內的正法無漏正法所變現以戒法為主上緣而生起從禪定法而生起初以教正法為所行境中間信從證正法最後以證正法成就藉由 ...

  4. 如是應知,曾受法恩,特於圓滿教授,導心知識,如何依止。. 其理分二,一、意樂親近軌理,二、加行親近軌理。. 初中分三,一、總示親近意樂,二、特申修信以為根本,三、隨念深恩應起敬重。. 今初. 己一、總示親近意樂. 華嚴經說,以九種心,親近承事諸 ...

  5. 2020年6月13日 · 但怎麼策勵呢? 就像很多同學都有這種經驗,很想努力,可是對了境界卻做不到,關鍵就是前面告訴我們的,照著次第真正要去修行的時候,正念、知二者非常重要,如果平常不能維持正念、知,面對境界一定隨著習氣,把握不準。 所以我們修行必須要有幾個基本條件,最好的時候,自己始終能夠有正念知,如果自己差一點,就要靠外面的客觀環境,經常都在師友的圈子裡就比較好,這是我們修行過程中內外兩個最重要的關鍵。 所以皈依三寶並不是一句空話,皈依就是指內心在正念知的狀態,就算自己差一點,在三寶的圈子裡師友都在,隨時可以幫助我們。 下面再一一地把它分辨清楚,使我們知道如何層層深細地去如行持。 【又由悔護清淨無餘,然從最初無罪染之清淨,及由悔除清淨之二,有大差殊。

  6. 廣論消文 13 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 【又云:雖聞善說知心藏,修諸三昧知堅實,若行放逸令粗暴,其聞及知無大義;若喜聖者所說法,身、語如之起行,是等具忍友伴喜,根護得聞知彼岸。. 〈聽聞集〉又說:縱然知曉聽聞世尊善巧宣說的正法 ...

  7. 2021年2月27日 · 依止正念知的方式:一要全神貫注,戰戰兢兢;二要惡行一現前,當下就遏止;三要修二種心--對犯罪不歡喜,並猛利發誓絕不再犯。 《四十二章經》中說:“人有眾過,而不自悔,頓息其心,罪來赴身,如水歸海,漸成深廣。 若人有過,自解知非,改惡行善,罪自消滅,如病得汗,漸有痊損耳。 金七、應勵力修學能相續產生有力正念的最勝之因. 應勵修學能相續生有力正念最深之因,謂與善師善友共住,及應依止多聞等因。 精進的依處是持續生起強有力的正念,而能相續產生有力正念最殊勝的因,是和善知識、善友共住以及依止善知識並且要多聞等因緣。 對於這些最殊勝的因緣,應當努力修學。 如云:“於此等時中,謂當串習念,此因能遇師,或行應理事。 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努力修正念,以這樣的修行,作為我值遇大乘師長或行應理事的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