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997788.com

      圖片: 997788.com

      • 中國國內革命戰爭,為建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中國人民自1924年起,經過3次國內革命戰爭和 抗日戰爭 ,歷時25年,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封建主義、 帝國主義 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
      baike.baidu.hk/item/中國國內革命戰爭/22989881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9月18日 · 中國國內革命戰爭為建立獨立民主富強的新中國中國人民自1924年起經過3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日戰爭歷時25年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

  3. ... 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 國內革命戰爭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 中國 人民在 中國 國民黨和 中國 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 國內革命戰爭 ,是 中國 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治的... 中國戰爭史. 革命風暴席捲半個 中國 ,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反動統治。 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蔣介石、汪精衛先後在上海、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使第一次 國內革命戰爭 失敗... 革命根據地特指 我國 在第二次 國內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 三灣改編 革命根據地歷史背景 編輯 1927年大革命失敗,國內政治局勢急劇逆轉。 八七...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農民運動資料 (中國現代革命史資料叢刊)_百度 ...

  4. 2 天前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國共內戰 (另稱 中國內戰 ,英語: Chinese Civil War )是20世紀上半葉 中國 爆發的 內戰 ,也是20世紀中國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內戰,可分為 第一次國共內戰 和 第二次國共內戰 兩個階段,是 中國現代史 的重大轉折點。 內戰一方為1947年 行憲 之前由 中國國民黨 領導的 國民政府 與 行憲 後的 中華民國政府 ,另一方為 中國共產黨 及其領導軍隊與政權。

    • 概觀
    • 基本介紹
    • 歷史背景
    • 戰爭背景
    • 戰爭經過
    • 主要事件
    • 革命成果

    十年內戰一般指本詞條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英文:Agrarian Revolutionary War),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工農紅軍和中國人民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反動統治,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工農民主政權而進行的革命戰爭。又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1924~1927年,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大革命,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合作下曾經取得很大勝利。然而,1927年4月和7月,中國國民黨內的蔣介石、汪精衛集團先後背叛孫中山制定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和反帝反封建的綱領,勾結帝國主義,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使大革命最後遭到失敗。蔣介石集團在帝國主義支持下,攫取了全國性政權,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力量,代表帝國主義和中國地主階級、買辦資產階級的利益,對中國人民實行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為了完成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領導人民繼續戰鬥,開始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新的歷史時期。

    各地相繼舉行武裝起義,實行工農武裝割據,中國共產黨人從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中,逐步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組織革命軍隊的極端重要性。

    •名稱: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地點:中國

    •時間:1927年8月—1937年

    •參戰方:國民革命軍、中國工農紅軍

    •結果:國共停戰,進入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

    •參戰方兵力:紅軍50萬,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領導由共產黨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北伐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正式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號召全黨和廣大工農民眾奮起反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9月11日,中共中央特派員、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書記毛澤東等領導由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和革命士兵組成的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舉行秋收起義。12月11日,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太雷和葉挺、黃平、周文雍,葉劍英等領導工人赤衛隊和革命士兵在廣州舉行起義。到1928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範圍內領導了近百次武裝起義,其中規模較大的有洪湖地區,海豐、陸豐地區,黃安、麻城地區,弋陽、橫峰地區等農民起義,以及湘南、桑植、渭華等起義。此後,還領導了平江起義、百色起義、龍州起義和其他起義。從這些起義中,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了若干支革命武裝。1928年5月以後,這些革命武裝陸續稱紅軍。

    在國民黨軍占有絕對優勢和革命處在低潮的情況下,為了保存和發展自己,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於1927年10月轉戰到江西省以寧岡為中心的井岡山地區發動民眾,開展游擊戰爭,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土地制度,建立共產黨的地方組織和工農民主政權(即蘇維埃政府)以及地方武裝,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到1928年2月;初步建立了第一十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軍余郡和湘南農軍到達井岡山,同毛澤東部會師,合埔為工農革命軍第4軍(後稱紅軍第4軍).鞏固和發展了井岡山根據地。其他地區的起義武裝,有的也先後轉移到國民黨統治力量薄弱、民眾基礎較好、地勢有利的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實行工農武裝割據。

    紅軍第4軍,是土地革命戰爭初期戰鬥力最強、影響最大的一支部隊。從它誕生之日起,國民黨軍就集中八九個團以至近20個團的兵力,多次對它發動進攻,但都被擊破。1928年5月,紅軍第4軍在永新城附近抓住戰機,殲滅江西國民黨軍1個團,乘勝占領永新城。6月,紅軍第4軍在七溪嶺、龍源口地區擊破江西國民黨軍2個師的進攻,殲滅其1個團,擊潰其2個團。隨後,叉取得反對湖南、江西兩省國民黨軍對井岡山根據地兩次“會剿”的勝利。毛澤東、朱德總結井岡山地區紅軍和游擊隊的作戰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游擊戰爭的基本原則,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崔十六字訣”。其他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也從鬥爭中摸索到一些寶貴的經驗,紅軍和游擊隊在人數少、武器差、彈藥奇缺、糧食和被服等物資供給非常困難的條件下,運用正確的游擊戰爭戰略戰術,打擊國民黨軍,並不斷地取得勝利。

    1929年3月~1930年10月,國民黨新軍閥之間連續進行大規模混戰。各地紅軍乘機積極發展革命戰爭,紅4軍主力於1929年1月離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向贛南、閩西挺進。在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的鬥爭中,先後進行了大柏地、長汀、龍巖、上杭、水南等戰鬥,共殲滅國民黨軍約4個旅。桑植起義後,在湘鄂邊界地區逐步發展起來的紅軍,於1929年7月在南岔赤溪戰鬥中取得基本殲滅國民黨軍1個旅的勝利。黃麻起義後,在鄂豫邊界地區逐步發展起來的紅軍,於同年6~10月取得3次反“會剿”的勝利。其他地區的紅軍也取得不少勝利。初建起來的蘇區多數得到鞏固和擴大,紅軍得到發展。

    紅軍在頻繁戰鬥中逐漸形成了體現人民軍隊本質的建軍原則。早在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在三灣改編時,就確立了共產黨對軍隊領導的根本原則,井開始在軍隊內部實行民主制度。1929年12月,中國共產黨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通過的以《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為中心的決議(即古田會議決議),又解決了如何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成無產階級新型人民軍隊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實際鬥爭中逐步為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

    紅軍經過3年的游擊戰爭,部隊戰鬥力大為提高,蘇區有了很大發展。1930年6月前後,各蘇區紅軍根據全國紅軍代表會議決定,分別進行整編,組成了紅軍第1軍團(轄第3、第4、第12軍)、第2軍團(轄第2,第6軍)、第3軍團(轄第5、第8軍)以及第1、第7、第10、第11、第13、第14、第16、第20、第21、第22軍。總兵力達7萬餘人,與此同時,開闢和創建了湘鄂西,海陸豐、鄂豫皖、湘鄂贛、湘贛、贛東北、左右江以及贛南、閩西等蘇區。

    國民黨方面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蔣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國民政府,後與汪精衛武漢政府合併“寧漢合流”,對共產黨人進行“清共”和屠殺。1928年末國民政府舉行“二次北伐”,占領北京,奉系軍閥張作霖退到關外。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服從國民政府。 這樣,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了全國。但國民黨新軍閥間連年混戰給人民帶來極大災難。在國民政府統治下,四大家族憑藉國家政權,迅速聚斂巨額財富,成為中國官僚買辦資產階級的代表。後因國民黨內部矛盾衝突,爆發“中原大戰”,形成新軍閥割據局面。1931年,日本發動了侵略中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由於國民黨集團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東北三省淪亡。國民政府在對日作戰和“剿共”的取捨上舉棋不定。

    共產黨方面

    中國共產黨人沒有被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行為嚇倒,1927年召開“八七會議”,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發動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創建紅軍,開闢農村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開闢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同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政府,建立地方武裝,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會師後,逐步擴大了根據地。

    1927-193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反對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支持下的蔣介石反動統治的偉大國內革命戰爭。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後,對外投降帝國主義,對內實行法西斯統治,血腥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及革命民眾。

    中國共產黨於1927年8月7日召開緊急會議。克服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撤換了他的領導職務,確定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屠殺政策的總方針。 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黃麻起義、和廣州起義,建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堅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同年10月,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組織工農政府,建立地方武裝,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為中國革命開闢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武裝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等領導的部隊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部隊會合後,逐步擴大了根據地。在此期間,黨還在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廣西等地領導了平江起義、百色起義、寧都起義等武裝起義,成立了幾支紅軍和幾處革命根據地。從1930年底到1931年9月,在毛澤東的領導下,工農紅軍粉碎了蔣介石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一、二、三次反革命“圍剿”。在此期間,其他革命根據地也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同年,發生了九一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東北,中國共產黨號召全國人民武裝抗日,並領導了東北抗日聯軍等的抗日鬥爭。接著,又取得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與此同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權。

    而蔣介石卻堅持所謂“剿共”,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口號,繼續進行反人民的內戰。1933年2月,蔣介石以30多個師分3路對中央蘇區發動第四次“圍剿”。中央紅軍主力在周恩來,朱德指揮下,打破了國民黨軍第四次“圍剿”。

    1933年,國民黨集中50萬人以上兵力,採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於9月下旬開始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中央紅軍根據毛澤東的正確戰略方針,在周恩來、朱德的指揮下,粉碎了第四次“圍剿”。在反對第五次“圍剿”的戰爭中,王明的“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已貫徹到革命根據地和紅軍中,完全違反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推行了進攻中的冒險主義和防禦中的保守主義,反對游擊戰、運動戰,實行“正規戰”、陣地戰,結果使紅軍遭到嚴重損失。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除留一部分在南方各地繼續堅持游擊戰爭外,紅軍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長征。這時,“左”傾機會主義者又實行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使紅軍繼續遭受損失。其他大多數革命根據地的紅軍也在“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領導下遭到嚴重損失,先後也一起被迫進行長征。

    1935年1月,紅軍長徵到達貴州遵義,黨中央召開了擴大的政治局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把黨的路線轉到革命的正確軌道上,在革命最危急的關頭,挽救了中國共產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史稱“遵義會議”。在長征途中,黨又粉碎了張國燾的右傾分裂主義路線。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第一方面軍和第二、四方面軍粉碎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在甘肅會寧會師,標誌著長徵結束,後到達陝北,勝利完成長征。1935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華北,民族危機日益嚴重,中共中央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共同抗日。

    南昌起義

    八七會議

    秋收起義(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

    黃麻起義

    廣州起義

    平江起義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3省人民和部分愛國官兵,在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推動和領導下,紛紛組戚抗日義勇軍,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1934年11月,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武裝開始改編為東北人民革命軍,1936年又改稱東北抗日聯軍,成為東北抗H游擊戰爭的主體。到1937年7月,部隊發展到11個軍另1個師,井3萬餘人。東北3省的抗日游擊戰爭,打擊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促進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走過了極其艱難曲折的道路。曾從最多時的30萬人減少到約3萬人,但在戰爭實踐中鍛鍊出一支英勇善戰的新型人民軍隊,開創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造就了大批優秀的指揮員,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形成了一整套適合中國革命戰爭情況的戰略戰術,為實現全國抗戰和發展中國革命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為了保證土地革命的順利進行,縣、區、鄉各級都建立了土地委員會。分田的大體步驟是:

    (一)調查土地和人口,劃分階級;

    (二)發動民眾清理地主財產,焚毀田契、債約和賬簿,把牲畜、房屋分給貧雇家,現金和金銀器交公。

    (三)丈量土地,進行分配,公開宣布分配方案,插標定界,標籤上寫明田主、丘名、地名和,面積。 土地革命使廣大貧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僅半年之內,參加紅軍的翻身農民達3萬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黃安七里坪的一個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農民入伍。

  5. 香港繁體. 工具. 第一次國共內戰 是指 中國 在1927年至1937年間,由 中國國民黨 領導的 國民政府 、 國民革命軍 與 中國共產黨 領導的 政權 和 軍隊 之間的 內戰 ,在 西安事變 和平解決、 第二次國共合作 共同 抗日 後趨向隱化,以 國共摩擦 形式存在,中國國民黨稱為 剿共 或 剿匪 [1] 。 中國共產黨稱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 土地革命戰爭 或 十年內戰 [2] :4922 。 背景 [ 編輯] 主條目: 四一二事件 和 中國國民黨清黨. 1926年的蔣中正. 1925年 孫中山 病逝。 如同 袁世凱 病逝後的 北洋軍閥 一樣,失去最高精神領袖後的國民黨派閥蜂起, 蘇聯 加速分裂國民黨 [3] 。

  6. 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大革命 ”,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 中國國民黨 和 中國共產黨 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爭是中國人民反對 北洋軍閥 統治的戰爭和政治運動。 1924年1月,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在廣州召開,以 國共合作 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 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捲全國。 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清共”,國共合作破裂。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國民革命. 外文名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概述 :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 時間 :1924.5—1927.4.12. 歷史背景 :1923年, 中共三大 召開. 開始標誌 : 國民黨一大. 高潮 : 北伐戰爭.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