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1日 · 2項祕訣,讓追蹤夥伴目標不再高壓. 文 編輯部. 通過. 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com. - 2021 年 3 月 1 日. 0. 504. 由於保險行銷的工作性質使然,協助夥伴訂立目標是許多團隊主管尤為常見且重要的工作內容之一。 然而對於部分夥伴來說,主管追蹤目標的方式不同,給他們帶來的「壓迫感」也會有所不同,有的追蹤方式會打擊夥伴信心,帶給夥伴焦慮和壓力;而有的方式不但會降低目標追蹤的壓力,而且仍能達到予以夥伴目標提醒的效果。 本文特別整理了2種讓目標追蹤變得「低壓」的方法,以供團隊主管參考借鑑。 1. 「關懷式」追蹤. 用關心夥伴的心態和口吻,代替嚴肅地追問夥伴目標完成的情況。

  2. 2018年3月1日 · 這其實是最常見,也是最狹隘的定義。 第二種定義,是指監理官以科技監理工具,解決傳統監理問題。 以金管會為例,從成立開始到現在,人力並沒有大幅的增加,所使用的監理工具還是保持著「懷舊」狀態,因為主管機關不像業者有經營上的壓力,必須隨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再加上政府的預算有限,其改變的速度很緩慢。 但隨著金融市場不斷改變、複雜程度加劇,或是新型態事物出現,監理效率就會變低,甚至產生監理事故無法掌握的窘境。 當過往傳統的工具已經無法掌握市場的變動,主管機關就會產生像業者一樣的需求,也就是必須尋求有效率的科技監理工具,並善用這些新科技來解決舊的問題,這是Regtech的另外一種定義。

  3. 2020年2月1日 · 關鍵1 釐清開發企業主市場的原因. 黃緯升表示,年輕人想要開拓企業客戶市場,首先必須釐清開發原因。 黃緯升分享他當初選擇經營這個市場,除了是藍海市場以外,同時也是嚮往企業家的生活素質,藉此也讓自己能夠完成國際榮譽的高目標等。 此外身為企業家,既然可以領導公司和一群員工,必定具有影響力和敏銳判斷力,也是最好的學習對象。 關鍵2 克服開拓客戶的困難. 作為九 後保險新兵想要開拓企業客戶群,根據黃緯升的觀察與經驗,分析出必須克服6大考驗: 一、缺乏企業主客戶來源 ──業務人員可詢問現有客戶,他們最富有的朋友名單,並要求客戶轉介紹,表示自己渴望向對方學習。

  4. 2021年8月1日 · 為了表現專業我穿上3件式的西裝帶著黑色的文件夾裡面裝著各種文件以及蒐集客戶資訊用的問題特別是後者為了盡可能蒐集詳細的資訊我準備的問題文件是有12頁之多。 第一次見面時,做好需求分析,發現保險的風險缺口;第二次見面,提供我的建議與商品;第三次見面,後續的成交等手續都可以按部就班地完成。 這是最理想的銷售流程,但我後來發現,其實在第一個階段就會出現問題了。 想要做需求分析,首先要蒐集客戶的資訊。 今年幾歲? 結婚了嗎? 收入是多少? 支出又是多少? 我要不斷地問這些問題,但我發現,大部分的人都對我有所隱瞞。 即使我問他們幾歲,往往回答都不是真實的年齡;問他們能賺多少錢,答案往往比實際還要高;當我問到支出時,他們往往也不知道自己花了多少錢,或者發現花得比自己賺的還要多。

  5. 2018年1月1日 · 營利事業出售KY股的損益,則應與其國內營利事業所得合併申報課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不適用《所得稅法》第四條之一有關證券交易所得停止課徵所得稅之規定。 投資金融商品除了計入所得稅中課稅外及前述境外投資免稅外,尚有部分商品屬於分離課稅,對於綜所稅率超過12%以上投資人來說,選擇分離課稅的金融商品,也可以達到有效節稅。 自二 一 年一月一日起,以個人名義持有公債、公司債及金融債券的利息所得採分離課稅,按10%扣繳稅款後,不再與個人綜合所得稅合併計算。 營利事業持有公債、公司債及金融債券,應按債券持有期間,依債券之面值及利率計算利息收入併入所得額課稅。 結構型商品. 1.何謂結構型商品?

  6. 2020年5月1日 · 「恐懼」常常源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這位年輕客戶認為即便自己現在賺得到錢,不代表未來也能賺錢,這種居安思危的態度便讓他購買保險,獲得保障。 「貪婪」可說是每一個人都擁有的天性,候玉晶特別選在客戶生日當天拜訪,以保費及優惠勸說,提高客戶的購買欲望;也適時提供客戶「榮耀」感,向他表示年紀輕輕能買到如此高額的保單他是第一個,以此增加客戶購買的意願。 最後則是動之以情,以「愛」的角度出發,讓客戶瞭解到購買保險不但能保護自己,更是為家人及孩子提供最佳防護。

  7. 2019年5月1日 · Vision,是可以看到未來、洞察未來的能力。 願景和目標的關係為何? 願景,是所有目標的「終極目標」。 有些人是先有願景,然後根據「以終為始」的概念規劃短、中、長期的目標;有些人則是從目標開始,從近期、中期,邊走邊討論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模樣,再走到長期目標,進而走到了願景結果。 先有目標,再有願景,或是先有願景,再有目標其實都沒有關係,因為只有極少數的人會先有願景,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先有目標才有願景,等到晉升到一定職級、帶領了一定人數的部屬後,才開始思考該帶著部屬走向何處。 時間可能需要一年、三年或五年,這都沒有關係,雖然一開始只有目標沒有願景,但只要我們清楚知道——組織發展終究需有願景才能走得長遠的思維,把它放在心上,那麼,這願景終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