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從 1995 年實地採訪時裝周開始,《明周》一直為讀者帶來具深度的文章,探討時尚設計的美學。. 更多時尚資訊. 明周逢星期五出版,每周網羅娛樂新聞、時尚名人、深度訪談、生活文化、藝術設計、社會專題等豐富內容。.

  2. 2021年9月30日 · ADVERTISEMENT. 設計. 【2025年開放! 】美國建築大師Frank Gehry設計 古根漢美術館阿布扎比分館 顛覆想像的解構建築. 30.09.2021. 阮家欣. Guggenheim Museum. 分享 留言. 由美國建築大師 Frank Gehry 設計的 古根漢美術館 ,足跡遍布西班牙、意大利。 館藏豐富以外,超乎想像的解構主義建築外觀,亦深受遊客青睞。 Frank Gehry素有「建築界畢卡索」之稱譽,其創作總讓人如歷愛麗絲夢遊仙境,震撼非常。

    • 被遺忘的香港粗獷建築
    • 粗獷建築 美在真實質感
    • 曾經的新穎、大膽 反映六、七十年代對新事物的追求
    • 以攝影記錄社會變化和時代精神

    在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中找到一絲空隙,一道陽光傾灑下來,像舞台上的射燈,照在一座沉寂工廠大廈身上,瞬間點亮了生氣。路旁的攝影師Kevin看見剛好有行人經過,便果斷地按下快門,精準捕捉了充滿戲劇性一刻。Kevin是攝影師,也是建築師,他在拍攝一輯以香港粗獷建築為主角的攝影紀錄系列。粗獷主義建築Brutalism一詞看來威風凜凜,但其實它的現況正好相反,甚至乎還帶點委屈的感覺。 近年粗獷建築頗受攝影愛好者歡迎,因為其外形獨特、幾何結構鮮明,在社交媒體視覺主導的世代,特別容易抓住人們的目光。然而,這種建築風格卻長期受到主流社會及建築學界的忽視。起源於戰後五十年代,社會百廢待興,唯物資匱乏,主張「As Found」的物料應用,追求樸素、務實的粗獷設計風格便應運而生,多用於教育、文化、宗教用途的大型公共...

    在新生代建築師眼中,粗獷建築美嗎?「其實好明顯係靚嘅。」Kevin不假思索地答。 當他完成了所有拍攝,看到展場裏一幀幀的攝影作品時,他想起剛入行開始設計,曾提議採用brutal式的水泥效果,結果遭上司一句否決:「呢啲嘢好老土,做唔到!」如今想起舊事時,他仍然覺得,「其實嗰啲水泥,好靚。」美在呈現了水泥的真實質感,也在所承載的時代意義。「那個年代不想過於裝飾化,以致浪費金錢,所以專登表現(材料的原有質感)出來,是務實的意思,讓人覺得不加修飾也很美。」Kevin悠悠說。在拍照時,他也力求真實、客觀,「攝影作為記錄形式,通常不會放太多個人情感,我會找它們的正面、側面拍攝,客觀就是最好的建築攝影。」 多年的建築師經驗,賦予他敏銳的觀察力和觸覺,將鏡頭對焦在常人未必能留意到的細節。遇上天公作美之下,粗...

    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尋訪粗獷建築,Kevin形容,好像用現今的科技、器材,「為以前的建築師重新拍攝他們的作品。」這批建築主要出自何弢、潘演強、潘祖堯、潘衍壽、周啟謙等留學英美的本土建築師,以及賈雅倫、甘洺、白自覺等長居香港的外國建築師之手, 其作品展現出緊貼世界建築潮流的觸覺,為本地的城市風景增添了國際化的色彩。這輯攝影系列包括工廠大廈、學校、教堂、住宅等各類的建築物,其中以中文大學的建築物尤多,作為中大畢業生,他感受特別深刻。 在六、七十年代中大創校之初,因經費緊絀,故早期建築以粗獷主義為主調,以節省建築成本。從山下的崇基書院的眾志堂學生活動中心、牟路思怡圖書館,到本部的「煲底」科學館,再到山上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以及新亞書院體育館,雖均以混凝土為主要物料,但建築物造型、結構...

    只是現存建築物大多保留不了粗獷主義的原始面貌,Kevin在中大拍攝當日,正好見到工人在為建築物外牆補添油漆。但建築物非一成不變的死物,不論是因為風吹雨打還是社會變化,建築物或多或少都需維修保養或改建擴張,這樣更顯研究、紀錄和宣傳的重要。Kevin的攝影記錄,配合研究團隊的豐富資料搜集成果,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窺見、想像這些粗獷建築的原本面貌,以及半世紀前純樸、務實又前衛的時代精神。建築師動輒十年才建成一個項目,而攝影師捕捉光影變化只在剎那之間。手中的相機,讓Kevin以一種更靈活的方式表達對建築、社會議題的關注,除今次粗獷建築系列外,他還長期進行香港招牌美學的影像記錄,這又是另一道消失中的城市風景。 更多《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系列照片:

  3. 2020年4月19日 · 悄無聲息地屹立在觀塘海濱約半世紀的 九龍麵粉廠 ,低調到不少行外人都以為廠房早就丟空,就連「好打得」的特首都曾經以為是廢廠,出口術想要保育。 其實老廠房是地標也是瑰寶,一直為本地麵粉默默耕耘,幾多包點老師傅一雙皺皮手上的白粉都來自九龍麵粉廠,東南亞以至中東都有捧場客。 雖然往日只售大綿袋盛載的巨量麵粉,近日就推出了家庭裝份量。 這是老牌麵粉的新出路,也是你左撲右撲尋 麵粉 的好選擇。 架空小橋 吸入越洋而來的小麥. 每次路過觀塘海濱道,走到某一節路段時,總會對頭頂上一條從九龍麵粉廠二樓伸展出的管道橋樑大感好奇。 到底是什麼樣的工序,需要從廠內伸出架空橋,直達對面街的空地? 跟蕭廠長走入麵粉廠,才知道橙綠小橋輸送的是麵粉廠最重要的小麥。 橫跨海濱道的輸送管道橋樑,對麵粉廠而言相當重要。

  4. 2018年11月1日 · 展覽場地的半空,懸掛了印着近二千期《明周》封面的絲質段,紗廠坊天花透入陽光,彷彿將香港過去五十年歷史刻印在訪客身上,就像這度陽光見證過的香港歲月一樣。. 是次展覽以《呢個Moment》為題,正要於此時此地展示一眾經典本土品牌經歷過的 ...

  5. 2023年8月17日 · 17.08.2023. 丘瑞欣. 譚志榮. 分享 留言. 窄小的辦公室單位內,一邊是一箱箱堆到天花板的紙皮箱,另一邊是工作枱和數台機器,黎水根正在示範如何把鋁管組裝成完整的白杖,再包裹入箱,以便寄出。 他邊做邊解釋,手法純熟而麻利。 白杖即失明人士使用的枴杖,俗稱盲公杖、盲公竹,由水根叔生產的白杖,人稱「水根杖」,價廉物美,遠近馳名。 無數失明人士受惠於水根叔改良設計的白杖,水根叔擔憂難以負擔私人工廈租金,令這門盲人工業失傳。 港產驕傲 遠銷海外. 水根叔三歲失明,今年七十八歲,一直靠雙手自力更生。 一九八八年,他創辦了「傲科實業」,是香港唯一一間生產及銷售盲人用品的公司,產品更遠銷東南亞及歐洲國家。 「我們公司雖然細,但我都服務了香港很久,三十幾年了。

  6. 2022年2月12日 · 12.02.2022. 黃靜美智子. 分享. 這欄目邀請不同人分享他們最近的讀物。 讀一本書,從文史哲、知識理論,到繪本、藝術書,獨立zine等,自有獨特不同的閱讀體驗。 此時今日,他們在讀什麼? 今次我們邀請邵家臻分享,自稱「閲讀雜食者」的他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其中一本他近年反覆翻閱的,是講述二戰納粹集中營經歷的書,猶太裔心理學家Viktor Emil Frankl分析集中營的倖存體驗,提出意義治療,意義作為自我超越以推動人生。 邵家臻直言深受此書動容,更成為支撐他前行的力量。 明:明周文化 邵:邵家臻. 明:平日的閱讀習慣如何? 邵:每星期都上「樓上書局」買書;每天上午盡量讀書一兩小時;而且是同時間讀三四本書,左溝右溝,一悶就轉。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