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比賽

    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終場
    5月 11日vs博洛尼亞
    L
    0 - 2
    義大利足球甲級聯賽終場
    5月 17日@費倫天拿
    D
    2 - 2
    RankGPWDLPts
    137296293
    237228774
    3371814568
    4371814568
    5362061066
    6371891063
    7371861360
    8361591254
    93713141053
    103713131152
    113711131346
    123711121445
    13379101837
    14378131637
    15378121736
    16378111835
    17375191334
    1837892033
    1937782229
    20372102516
  2. 2024年2月26日 · 在我 前一篇分享 OpenAI 研究員 Andrej Karpathy 介紹 LLMs 的文章 曾介紹到,通常 LLMs 的訓練會經過兩個階段:產出基本模型(base model)、曠日廢時且需要投入大量資源的「預訓練」階段,以及後續頻繁進行的「模型微調(fine-tuning)」階段。 在上述的訓練過程中,若希望 LLMs 理解特定領域的知識,就得從模型微調的階段下手,將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輸入基本模型進行訓練。 但模型的微調不僅得仰賴硬體的運算,且無法很快地將公司或組織的新資料納入模型之中,這都會對客製化 LLMs 的落地應用形成限制。 而 RAG 就能夠突破上述的限制。 RAG 概念是由自然語言處理科學家 Patrick Lewis 等學者在 2020 年發表的論文 2 中所提出。

    • Orid 是什麼?討論的思維框架
    • 選擇關注點:第一步就是最後一步
    • 關注你的位移
    • 為什麼要使用 A → B 結構?
    • 狀態負面時去休息;狀態正面時做 Reflection
    • 小結
    • Reference

    ORID 是為了主持討論,讓參與者聚焦的一種結構,和上述講的 reflection 並沒有歷史淵源,不過 reflection 是自己和自己對話,和別人對話很容易發散,和自己對話更容易發散,因此 ORID 用於 reflection 可謂十分稱手的框架。 ORID 是個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的焦點式提問法,透過四個層次的提問,能夠幫助使用者更結構性地思考與回應問題。以下為ORID的四層提問: 1. OBJECTIVE:具體的事實,做了哪些事情、看到與觀察哪些事情 2. REFLECTIVE:感受與反應,在當下直接的感受、反應與印象深刻的地方 3. INTERPRETIVE:事後詮釋與分析,試著解釋與分析事實與自己的感受 4. DECISIONAL:訂定目標與下一步,找出下一步可應用、執行與改善的...

    「回顧」的起手式,也就是 ORID 裡的 Objective,這一段的提問法門是「你看見什麼」或「發生了什麼事」。 我個人認為,回答這個問題是一個大學問,玄妙程度幾乎和打禪機差不多。 你的視角受限於你的狀態、你的目的,甚至你的格局。到底是你很有自覺地選擇了你的關注點,還是某件雞毛蒜皮的事情綁架了你的注意力? 在我剛開始嘗試建立 reflection 習慣時,我常常會選擇一些「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當成回顧主題,然後硬是用一種虛假的正面態度,寫出一套「愈挫愈勇」的發憤圖強文,結果是我從來沒有去踏實執行我在最後一步為自己設定的偉大 next step。 極高比例的人,在選擇關注點時,會關注自己做不好的事情,或者關注自己和別人的比較。偶爾關注一下自己的負面心態,進行「反省」是 OK 的,但不要太習慣如...

    為了避免自己的注意力被拉走,我建議大家在建立 reflection 習慣時,刻意選擇有「位移」的事情來關注,也就是任何在你身上發生,從 A 狀態變成 B 狀態的事情。 別忘了「學習」的目的就是讓自己成長,知道原本不知道的事,做到原本不會做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任何成長,只要有 A → B 的結構,都值得我們慶祝。 講 A → B 可能略顯空洞,下圖列出一些例子: 之前提過學習其實有 outside-in 和 inside-out 兩個方向的作用力,因此這裡建議把關注點區分成兩大類別,外在專業的位移,或者內在狀態的位移。看看當下對哪個方向有感覺都可以,只是略為注意一下比例平衡,向外或向內的 reflection 都應該要不定期發生。 至於細目我這邊舉出幾個例子,只是示意給你看,一開始的時候可以...

    刻意選擇 Growth mindset 視角

    使用 A → B 結構來收斂你的關注點,第一個實用目的是防守自己的注意力被一些偏向 fixed mindset 的焦點拉走,起手式一開始就要落在 growth mindset 的範疇,這樣才會有效。

    培養你的後設認知

    另外,從「學習如何學習」的角度,你其實需要刻意去研究新態度、新觀念、新行為到底是怎麼在你自己身上發芽的。 說到底,只有自己親自掌握自己的學習模式,你的學習成效才會迎來飛躍式的進展。雖然你的學習教練/老師可能擁有比你更高的專業度去診斷學習問題,但教練/老師只能與你共享某一小段的時光,最終你需要成為你自己的教練。 因此,能夠倒退一步,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學習旅程當成客體來觀察,其實是蠻重要的技能。 而刻意關注 A → B 如何發生在自己身上,會讓你可以持續地累積對自己學習模式的洞察。

    不要浪費有效經驗

    最後最實在的一點,是前文提到,「做中學」為什麼強調 reflection,因為做中學裡面有太多的 try-and-error,有時候你的結果根本是誤打誤撞試出來的。 這些靠運氣、靠嘗試逼出來的「結果」(也就是 A → B 結構中的 B 狀態),如果沒有徹底掌握「究竟是怎麼發生的」,你可能根本就不再有第二次重現結果的機會。 你必須順藤摸瓜,從 B 狀態倒推回去,像偵探一樣往 A 方向探索,找出過程中的驅動要素,好好把事情發生經過描述清楚,然後辨證自己是否能重現這些有效的驅動要素。如此一來這個專業技能才是真正掌握到你的手裡。 不關注結果怎麼跑出來的,卻跑去關注別人的結果比自己好,這不是徹底的浪費嗎?

    會建議大家刻意運用 A → B 結構來收斂關注點,很大的原因是,我們見證到太多的學習者努力地做 reflection,以為這就是「認真」,但事實上他們的關注點卻被 fixed mindset 拉走。 我覺得 A → B 是一個蠻簡單的訣竅,可以快速抓出有助於把你扳回 growth mindset 的方向。 事實上,要防止 fixed mindset 跑出來,還有一個是做 reflection 的時機。我建議大家要養成在「狀態好的時候做 reflection」的習慣,如果你今天完成了一個挑戰很有成效感,或者你今天忽然有個澎湃覺得自己堅持好久好偉大,或者你今天得到了一個稱讚覺得飄飄然,這是你做 reflection 的最佳時機,這個時候最容易抓到 A → B 結構。 練習在這種時候做 refle...

    這篇文章介紹的是在做 reflection 的起手式,選擇關注點的「入門訣竅」。 在持續練習一段時間之後,你會開始對 growth mindset 的狀態有更高的自覺,到了那個階段以後,你可以自由選擇任何為你帶來成長的經驗進行 reflection。

  3. 從新手到成為資深工程師,不同職涯階段應培養的能力. 菜鳥工程師時期:成長遇到瓶頸時,透過面試直接上戰場學習. Junior 工程師時期:熟練技能為主,平常可以練習刷題. Junior ~ Senior 工程師過渡期:出硬實力,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影響力. Senior 工程師時期:在特定領域擁有高度專業. 工程主管:領域知識深且廣,能夠幫助其他同事. 結語. 非本科系轉職工程師者,常擔心履歷缺乏亮眼經歷,難以獲得企業青睞,甚至進一步選擇一流公司。 但真是如此嗎? 9 月 Coding+ 職涯探索活動,邀請全球最大 LGBTQ 交友平台 Grindr 的工程師 Wesley,分享他從硬體背景跨領域到自學軟體開發,加入世界級工程團隊的職涯之路,過程中又如何透過策略性求職,面試進一流軟體公司。

  4. BigO Notation. 經典演算法例子. 1. SVM演算法(Space vector modulation 支援向量機) 2. Minimax演算法. 3. ID3(Iterative Dichotomiser 3) 4. C4.5. 5. Apriori演算法. 6. EM(期望最大化) 演算法書推薦. 演算法學習 Q&A. Q:學習演算法之前,需要有什麼樣的基礎嗎? Q:演算法會因程式語言不同而有差異嗎? Q:網路開發新手在做 side project 時,如何導入演算法思維? Q:演算法學習路徑? 什麼是演算法(Algorithm)? 在哈拉瑞的書《人類大命運:從智人到神人》中,他提到現在 演算法 「大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概念」。

  5. 為了幫助學程式的學員們找到理想職涯,ALPHA Camp 舉辦了線上職涯座談,邀請到 Jumpstart Global 共同創辦人 Rosa,傳授如何確立職涯目標、培養自己,預約未來理想職涯! 開啟新職涯! 3分鐘小測驗,找到你的程式自學入口. 「跨領域」是 Rosa 的職涯寫照。 台大電子所畢業,第一份工作卻是進入 Bain & Company 擔任管理顧問,後來去 Morgan Stanley 做財務模型。 經過不同職能歷練後,Rosa 創辦了 Jumpstart Global,成為年輕學子的職涯導師,透過舉辦工作坊、海外參訪等活動,幫助年輕人找到理想職涯方向。 一、找到自己工作/職涯的意義. 工作的意義會隨著人生階段而改變。 剛出社會的的新鮮人,目標可能是趕緊培養硬技能。

  6. 但實務上會用到演算法嗎? 軟體工程師到底該不該學演算法? 11 月份 ALPHA Camp AMA 活動,特別邀請到任職頂尖軟體外商的資深工程師 Brian,與校長 Bernard 一起直播,分享從歷史系自學踏上軟體工程師的歷程,並深入解析演算法的應用場景,及演算法面試心法。 Brian 指出,「對演算法的深度理解,決定了普通工程師與優秀工程師的分野! 」想讓軟體工程師職涯有所提升,不可錯過演算法。 歷史系畢業,跨領域轉職外商軟體工程師的職涯之路. 大學念歷史系的 Brian,為什麼最後會成為軟體工程師? 他解釋道,念歷史是興趣,而自己從小就有創業夢,他觀察「軟體創業」低門檻,又是未來趨勢,於是他大學開始自學程式、修程式學程,大四開始獨立接案,畢業後與朋友一起創業做 APP。

  7. 從工作中學習. 從內部團隊學習. 從社群中學習. 軟體工程師的學習方法與時間規劃. 方式一:以工作為導向,進行針對性的學習. 方式二:以興趣為導向,自主安排時間與空間學習. 軟體技術變化快速,重點在於規劃時間作有效學習. 軟體工程師如何大量練習? 透過 Side Project、鐵人賽快速累積經驗. 透過專案實作,嘗試新技術. 參加鐵人賽,撰寫系列技術文章. 做 Side Project,體驗與他人協作. 軟體工程師技術學習 Q&A. 如何評估技術學習成果? 學習技術時,會設定學習範圍嗎? 想觀摩他人的程式碼進行學習,有什麼篩選標準找到適合觀摩的範例? 學習技術新知(如框架、設計模式)與實作 Side Project 的順序? 進行 Side Project 遇到困難,有哪些管道能求助?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