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9月7日 · 以下為我的導讀原文。 我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常常分享時間管理的方法、工具,過去我最常使用的一個關鍵字是「高效率」。 直到今年,我開始刻意的避免使用這個字眼,因為效率再高,不一定能帶給我們快樂與幸福,還必須「慢下來檢視」。 去年我的孩子誕生,現在已經一歲多,這段時間孩子長大了,但我成長了更多。 面對同時要工作、寫文章、講課、照顧孩子,我一向覺得自己有辦法「都搞定」,把任務拆解與排上時程不是問題,但最後我發現,真正的時間管理「 不是要搞定 」。 當我什麼事情都搞定時,心中隨時保持著緊張與焦慮,趕著去做下一件事情,自己不知不覺在高效率的誘惑下,偏離了自己追求幸福的目標。 那個當下,我「驚覺」自己埋頭直衝,卻可能是衝向自己沒有看清楚的方向。 一直以為操弄著各種時間管理技巧與工具,但心中的焦慮並未減少。

  2. 2018年5月31日 · 雖然晚了一點才跟大家推薦與介紹,但也同時要跟大家說一個好消息,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備,我們將在 2018/7/6 禮拜五晚上,舉辦「知識內容寫作 × 知識品牌經營高手論壇」,除了有本書作者泛科學總編鄭國威主題分享,還另外邀請 INSIDE 主編李柏鋒 ...

  3. 2016年8月29日 · 「抄筆記」與「畫重點」的方法對於學習幫助有限,或許還能解決中小學的簡單考試,但到了大學的申論題目,或是到了大人後自己的學習,都效果很低。 這時候反而我們應該多利用「寫筆記」與「說筆記」的方式。 (這才是大人的學習筆記方法: 做好大人的學習筆記:如何開始建立你的技能系統? 「寫筆記」 就是嘗試用自己懂的詞彙,把老師講的重點重新描述一次,而不是只是抄下那些自己一知半解的專有名詞而已。 「說筆記」 就是假裝自己要把這個知識、理論傳授給別人,甚至要跟別人辯論這個思想時,我會怎麼說? 演練看看? 或是把這個思辨過程寫進筆記中。 「獨立思考」與「融會貫通」

  4. 2020年7月3日 · 哈佛教授,管理學者 Chris Argyris 開發的「推論階梯( Ladder of inference )」,是一種檢查我們自身思考盲點,解決衝突行為的工具。 如上圖所示,我們在推論並產生行為的過程中,思考像是梯子一樣,一步一步往上爬,最終讓我們來到梯子最上方的行動。 但是這裡就出現兩個問題: 每個人的梯子不一樣: 即使觀察的是同樣的一件事情,同樣的原始資料,但開始往上爬的時後,踩上每一階梯的細微區別,都可能導致最後採取不同甚至衝突的行動。 我們的思考,往往會「爬得太快」: 就像跳過梯子的許多階梯,直接跳到最後的行動。 而這在某些時刻(或者很多時刻),可能導致我們的誤判、偏見與錯誤的行為。

  5. 2017年3月7日 · 幸運的是,我們也身處一個數位科技持續發展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裡,有更好的數位工具,可以幫助我們用「 不一樣的思維 」完成有效的 數位資料整理 。 這篇文章,我想從自己的經驗出發,提供五個整理思考角度和具體作法。 我自己的工作經驗是需要大量的文件整理、靈感整理、素材整理與經驗整理,所以下面的整理方法,也會和我的工作方式息息相關。 1. 一物沒有定位: 一個素材與想法,對我來說有可能用在 A 設計上,也有可能用到 B 文章中。 一份文件可以被 A 專案使用,也可能被 B 專案使用。 我的經驗是一個資料常常有很多用途,但是資料夾分類強迫資料只能出現在一個位置上,這就不太符合我的實際使用經驗。

  6. 2016年5月26日 · 1. 讓資料來源「個人化」且「自動化」,開始長期累積. 首先,我會建立自己獨一無二的資訊來源,並且讓這資訊管道自動化,每天把可能需要的資訊送到我的手上,而我可以在一個沒有額外干擾,統一簡潔的介面中處理分配這些資訊。 這裡最好的工具仍然是所謂的「 RSS 閱讀器 」。 我自己利用 Feedly 這個服務,收集研究主題相關的部落格與網站,當這些來源有新文章發表時,我就可以在自己的 Feedly 閱讀器統一瀏覽。 我每天早上會花大概 30 分鐘的時間做資訊的快速篩檢,如果一天內還有其他空檔,也會打開 Feedly 看看,累積各種以後可能會用到的資料。 我一向不喜歡把綜合性大媒體網站當作我的主要資訊來源,因為那等於是讓媒體決定我要看什麼。

  7. 2016年2月5日 · 作者: Esor Huang 2月 05, 2016. 簡單才能專注,不專注不能成事,尤其身處這外在世界愈來愈不簡單的科技世界。. 那些網路上眼花撩亂的資訊,每個都誘惑著讓我們難以做下決定,選擇愈多,我們行動愈慢。. 那些社群裡朋友的成功與失敗、讚美或批評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