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12月23日 · 2017 年 12 月 23 日. 1716. 0. 使用大數據對顧客進行分析後有針對性的作出策略,早已經成為各大企業必行的做法,精算師早在理財服務出現時就已經存在,近來更是出現專門整理與分析資料的數據科學家,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異同? 又應該怎麼樣合作,創造更高的價值? *本文獲得LIMRA授權,轉載自「LIMRA Number 2,2017」 大數據的分析及應用,正逐漸變成理財服務業的核心要件。 更特別的是,分析學正加速成為行銷及配銷主動性的驅動者,使對的訊息,在對的時間,對的通路,傳遞給對的人。 現在的環境下,蒐集整理所有數據資料,並分析創造其意義的數據科學家(data scientist)十分受歡迎。

  2. 2024年2月1日 · 2024 年 2 月 1 日. 97. 0. 從工作餬口到看見價值澳門宏利人壽分行經理馮永權的保險從業觀念發生了大幅轉變。 透過自媒體的經營,他不但大幅提升活動量與件數,更成功達到了國際龍獎IDA終身會員的榮譽。 瞭解保險的重要性,體會到保險的價值之後,從業的使命感也會相應而生。 澳門宏利人壽分行經理馮永權15年前入行之初,只是想找份工作餬口,但是在接手了公司的孤兒保單客戶,以及處理了幾件理賠之後,他的內心也逐漸有所轉變,開始覺得保險工作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 「當你需要錢治病的時候,朋友可能會借你1、2次,家人可能會借你3、4次,只有保險能夠在你需要的時候,次次都伸出援手。 」馮永權感慨,保險其實是一種商業化的慈善。

  3. 2022年11月3日 · - 2022 年 11 月 3 日. 0. 804. 市場現況下,業務員為何應該經營高資產客戶? 想要經營高資產客戶,名單從何而來? 業務員這麼多,要如何在當中脫穎而出,成功經營高資產客戶? 身為業務員的你,是否曾有前述提及的各種疑問? 不曉得如何開發、不曉得如何經營、不曉得機會在哪裡? 其實,高資產客群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遙不可及。 本次每月特輯邀請到香港恆生大學客座教授暨華人家族傳承研究中心聯合主任羅立群,以及3位擅長經營高資產客戶的績優業務員, 透過數據分析、縝密脈絡的論點,結合優秀業務員實務上的經營模式, 帶你一探成功經營高資產客戶的關鍵。 洞悉——高資產客戶的經營機會. 確實掌握高資產客戶的「在乎」,以免掉入行銷誤區陷阱. 用「3心」貫串從業核心,打動高資產客戶的心.

  4. 2023年4月1日 · - 2023 年 4 月 1 日. 0. 734. 胡碩勻. 信達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臺灣與英國國際會計師CPA CFP認證理財規劃顧問/IARFC國際認證財務顧問師協會講師,著有《節稅的布局》及《重複的力量》 所謂繼承,多數人想到的都是錢,但很多時候,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可能不是錢,而是債。 正如俗話所說:「父債子還」! 根據報載,中正大學研究所的何同學,從小父親過世,由爺爺扶養,後來爺爺也走了,那時他才23歲,卻替過世的爺爺背負7,000多萬元的債務。 另一則「母債子還」的故事是:沈同學年僅15歲,都還沒讀高中,卻已經扛起過世母親30多萬元的債務,平常學費得靠他的阿嬤幫人洗碗,但最近阿嬤手受傷,為了獨自扶養3個孫子,忍著痛也要工作……切割不斷的債務,讓這個家庭愁雲慘霧。

  5. 2019年8月1日 · 0. 自認沒有任何保險從業優勢的李德鴻,如今已是在富邦人壽服展單位成立一個子單位、一個孫單位的高級經理,轄下超過100位夥伴。 他憑藉的就是在面對問題,極力想辦法去解決或是尋求更好方式的態度,以及面對市場變化的高度敏銳度。 李德鴻從一九九三年加入保險業,從業至今二十七年,初入行業是進入國泰人壽擔任主任管理職。 由於李德鴻具有大專學歷,在當時國泰人壽的制度是只要通過考核,公司就會分派業務人員給予其管理。 從業近八年時間後,李德鴻的年收入已近140萬元,爾後於二 年進入ING安泰人壽(二 八年與富邦人壽合併),當時只花了九個月的時間就當上經理,創下了ING安泰人壽最快晉升經理的紀錄;自二 九年以來績效一直維持在富邦人壽前5名,其中二 一三年、二 一六年及二 一八年拿下全臺灣第一名。

  6. 2018年12月1日 · 中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已於二 一八年八月三十一日通過,新法自二 一九年一月一日上路,今後在大陸工作或居住滿一百八十三日即須申報全球收入。. 其中,有關個人所得稅起徵點及稅率提前於二 一八年十月一日起實施。. 上一期專欄文章已就 ...

  7. 2018年5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