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1日 · 《彭博社》在2019年曾報導,一座城市擁有3,000萬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人數,臺北高居世界第8位,但普遍的的特性是低調;與此同時,瑞銀集團(簡稱UBS)臺灣區總經理陳允懋表示,客戶中有高達90%來自未上市公司;瑞士信貸(目前已被瑞銀集團收購)於2022年也發布報告,指出全球未來5年資產達100萬美元的高資產族群會增加4成,至於臺灣更是被預估到了2026年會增加9成,是趨近於翻倍的數字;再看UBS於2024年1月公布的《臺灣財富金字塔淨資產排行榜》,當中所謂的「準富裕層」高達960萬人,在在都顯示出未來臺灣高資產族群將愈來愈多。

  2. 2023年3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現行保險公司的資產部分,已按照國際財報編製準則IFRS 9執行,簡單來說,目前保險公司將資產投資在市場上,除了一些特殊的考量外,理論上都會用「公允價值」來評估,因此資產便會隨著市價價值的起伏而波動。 而在負債層面,理論上也應該與資產一樣有相同的衡量標準,如此保險公司才能在資產與負債上進行更精準的匹配,但因為技術上的原因,負債部分無法與資產同時採用相同的標準,因此必須等到2026年,新的負債衡量制度IFRS 17上路,屆時保險業的負債與資產會採一致的評量基礎。 總體而言,接軌IFRS 17除了影響資產及負債面上的計算外,因為會有全新的負債、淨值與績效的計算方式,因此會間接影響未來的保險商品走向,以及業務通路的銷售與管理。

  3. 2018年5月1日 ·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就好比在職場中,30歲進入公司從基層開始做起、35歲當上了基層主管、40歲坐上了部門經理、45歲可能當上協理或副總經理,到了50歲時掌握了公司很多的決策權,身邊的人基本上都沒有換,共同決策者幾乎都是同一群人,但是面對的客戶卻是一直改變。 決策者看不到下一個世代的樣貌.

  4. 2023年2月1日 · 王總監是一位75後的團隊長。 近年來,隨著團隊不斷有新鮮血液加入,團隊中85後、90後夥伴的占比不斷提高。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他發現自己與團隊夥伴難以打成一片。 比如,對於年輕夥伴口中的許多詞彙,他根本無法理解;夥伴們也常常不理解自己的決策,這讓王總監非常困惑。 一天,他看到與自己同齡的總監在玩一款時下十分流行的手機遊戲,便詢問:「你怎麼突然玩起這些年輕人愛玩的遊戲了? 「你知道什麼是『跑圖』嗎? 意思是把遊戲地圖的所有位置都走一遍,因為遊戲裡的一些資源、裝備隱藏得比較隱密,如果沒有人帶著『跑圖』,剛進入遊戲的新人很難找到。

  5. 2023年4月1日 · 420. 年輕世代從事保險,早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但問題是,市場上許多團隊主管的年齡與時下年輕人有差距,容易產生「代溝」,又該如何正視年輕人的特點,幫助他們走向績優?. 1.看似任性,實則不循規蹈矩. 2.看似目無尊卑,實則追求平等. 更多內容請見 ...

  6. 2023年3月1日 · 鄭世華自承做事要精算每一個環節務期效益最大化用最少的錢賺到最大的利益。 但是為人就不是這樣,要盡可能寬待每一個人。 而李嘉誠先生的作為,正是這8個字的最佳寫照。 在購併過程中,他的團隊早已從生意面進行精算,做出購併價格,這是處世與生意的精明。 但李先生從為人的角度出發,他能體會未來要一起打拚的團隊心情,他願意放棄精明的計算,以換取人的認同與共識,這是「為人厚道」的最佳註解。 太過精明的計算,可以得到短期的生意,但卻無法得到雙贏與人和。 「為人厚道,處世精明」,這是十分簡單且有點八股的格言,但卻讓愚鈍的我歷經幾次事件後才能體會。 處世精明是簡單的「獲利極大化,效益極大化」的邏輯,很容易體會,但如果也用這種方法來對人,那可能淪於小氣刻薄,因小失大而不自知。 (本專欄文章已受何飛鵬先生授權)

  7. 2023年3月1日 · 源表示,受歷年薪資凍漲、疫情影響,民眾曝險危機增加,正所謂蠟燭最怕兩頭燒,因病住院將導致賺(薪資)與多花(自費醫療)等2項損失,更甚者,若病情嚴重,需要長期照護時,往往將迎來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 當此情況,民眾更傾向於完善醫療保險,以確保家人及自身在患病時能得到適當的治療。 此外,受到疫情影響,不少業務員難以親自登門拜訪,為此保險公司推出「遠距投保」取代「親晤親簽」,使保險業務員得以突破時間和地理上的限制,更有效率的服務客戶。 從產品面論之,疫情期間亦有不少保險業者開發疫苗、防疫相關險種,儘管後續防疫環境產生始料未及的劇烈改變,造成業者損失,仍是保險商品對環境變化做出的因應與創新。 也為此,保險業者日後或將更利用科技數位化和大數據的優勢,重新評估風險和產品。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