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9月1日 · 鑑於黃俊文副社長過往在壽險行業長達三十八年的經歷,其在業務線上之所見、所聞、所為之經驗,藉由本專欄分享:心態建立、現況趨勢、組織發展、展業技巧、從業體悟等,都化為文字給第一線的從業人員與團隊領導人參考。 日前剛從曼谷二 一九年國際龍獎IDA年會回臺,這會議從一九九八年起每年在世界各地舉辦,今年剛好滿二十週年,而我參與了其中的十四屆(有感覺到我的小驕傲吧)。 在四天的活動中,看著來自世界各地的保險業學員於會場中穿梭移動學習,每一張臉孔都顯露著渴望成長進步的殷切期待。 再對照我長期觀察,每次只要參加類似這種自發性的學習活動,對參會學員總會看到一個共通特質,那就是「看起來好像沒那麼精明,但卻又總是散發出一種積極、樂觀、相信,還帶點傻勁的特質。

  2. 2020年6月1日 · 鄭淑芳並表示以現行統計報表分類來說沒有將儲蓄險單獨分類統計僅是將具有儲蓄性質能夠對抗生存風險及老年風險生活面臨的經濟壓力的保險歸納而統稱為儲蓄險如生存保險及年金保險。 就臺灣目前來說,純粹的生存保險非常少,而年金保險則是在商品創新和民眾對於老年風險意識逐漸提高的情況下,銷售有上揚的趨勢,另外亦有所謂的生死合險,意即在保險期間內生存有保險金給付,死亡亦有保險金給付的險種。 而以上這些險種皆是講求以優於銀行定存的內部報酬率(Internal Rate of Return;IRR)直接吸引民眾選購運用;另一方面部分保險商品有著「退還保費」的機制,這樣的設計亦間接對大眾產生吸引力。

  3. 2023年3月1日 · 鄭世華自承做事要精算每一個環節務期效益最大化用最少的錢賺到最大的利益。 但是為人就不是這樣,要盡可能寬待每一個人。 而李嘉誠先生的作為,正是這8個字的最佳寫照。 在購併過程中,他的團隊早已從生意面進行精算,做出購併價格,這是處世與生意的精明。 但李先生從為人的角度出發,他能體會未來要一起打拚的團隊心情,他願意放棄精明的計算,以換取人的認同與共識,這是「為人厚道」的最佳註解。 太過精明的計算,可以得到短期的生意,但卻無法得到雙贏與人和。 「為人厚道,處世精明」,這是十分簡單且有點八股的格言,但卻讓愚鈍的我歷經幾次事件後才能體會。 處世精明是簡單的「獲利極大化,效益極大化」的邏輯,很容易體會,但如果也用這種方法來對人,那可能淪於小氣刻薄,因小失大而不自知。 (本專欄文章已受何飛鵬先生授權)

  4. 2019年11月1日 · 2019 年 11 月 1 日. 0. 5487. 鑑於黃俊文副社長過往在壽險行業長達三十八年的經歷,其在業務線上之所見、所聞、所為之經驗,藉由本專欄分享:心態建立、現況趨勢、組織發展、展業技巧、從業體悟等,都化為文字給第一線的從業人員與團隊領導人參考。 公司的一場演講會上,我分享了一則案例。 這個案例多年來一直激勵著我、影響著我,我也曾在過去諸多演講或訓練課程用它來與大家共勉。 只是這次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那就是案例中的當事人她當天也坐在會場裡聽課,讓我格外激動,我邊述說著整個案例的內容,邊看著所有聽講者臉上散發出驚嘆認同的神情,而她坐在台下有些靦腆又些許驕傲地對著我點頭,頓時腦海中拉回十多年前我還在彰化地區擔任區部長時的場景。

  5. 2020年9月1日 · 透過採訪我們總結出,造成業務人員離開行業的原因主要有6項:1.收入不穩,2.客源不足,3.抗壓力弱,4.自律性差,5.專業度不足,6.無法融入團隊等。. 這6大問題,都與團隊夥伴的定著率密切相關,如果您想要提升自己團隊的定著率,請跟著我們一起進入這趟 ...

  6. 2020年4月1日 · 新加坡友邦保險副總監鍾逸銓,其原先的專業是與保險毫無關係的土木工程,再加上新加坡是個語言相當多元的國家,這邊的人會說英語、華語,甚至是各地的方言,語言能力很差的他,被人稱為「語言殘廢」。 進入社會的人生並非一帆風順,他笑稱成功人士背後通常都有辛酸的故事,並引用了孟子的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他在原先公司擔任工地的工程師並不順利,因緣際會下他參加了一個新加坡的選秀節目「才華洋溢出新秀」,最終沒被簽約,且為了參加比賽而時常請假的他最後被公司辭退。 那時他才剛買房,後續求職也不如預期,在存款即將見底的時候,他看見保險業的增員廣告,就這麼誤打誤撞地進入了保險業。 80%成功率的轉介紹祕訣. 鍾逸銓提到轉介紹有2種方式——主動與被動。

  7. 2020年2月1日 · 鑑於黃俊文副社長過往在壽險行業長達三十八年的經歷其在業務線上之所見所聞所為之經驗藉由本專欄分享心態建立現況趨勢組織發展展業技巧從業體悟等都化為文字給第一線的從業人員與團隊領導人參考。 「自己做的選擇最不會後悔」、「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是我向來很重要的認知,也是一直信守力行的原則。 因此,任何事情我總先確認這是否是自己的「選擇」,然後努力去讓這個選擇變得「正確」。 因此,當有業務夥伴問我要如何才能將保險業務做好? 如何才能讓自己在工作上義無反顧,不會徬徨猶疑? 為什麼相較別人的業績,他自己總是績效不彰? 為什麼事業發展不如預期? 對這些問題,我總先問他:「你能否告訴我,工作種類那麼多,你為什麼選擇成為保險業務人員呢? 通常我會得到以下類似的答覆,包括: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