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20日 · 如云︰「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妒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故於此破應當歡喜 第三如是令我退失譽稱及利敬者,是於惡趣救護於我,斬除貪縛遮趣苦門,如佛加被。如是思已,應由至心滅瞋生喜。如云:「故若有現前,壞我譽等者,彼豈非於我 ...

  2. 」第二,讚譽等者,於諸非義令心散亂,壞滅厭離,令嫉有德退失善事,如是思已,則於彼等令心厭離。 如云:「讚等令我散,彼壞厭離心,嫉姤諸有德,破壞圓滿事。

  3. 2020年7月23日 · 如是善淨庸常分別,一切時中恆得諸佛菩薩加持,速能圓滿無邊福聚,堪為圓滿次第法器。 其次當修堪為依據續部所說圓滿次第,棄初次第,唯修後攝道一分者,非彼續部及造彼釋聰叡所許,故當攝持無上瑜伽圓滿道體二次宗要。

  4. 2020年7月21日 · -宗喀巴大師-造 -法尊法師-譯. *上 士 道* 如是了知精進三種違緣,修習對治。 其未生修持,能生起之順緣,謂勝解力。 若已生者能不退之因,謂堅固力,修彼業時不欲斷絕者,謂歡喜力。 更以息舍力勤發精進。 若於此理已得善巧,則於精進當發欣樂之力。 茲當宣釋. 依上二緣發勤精進. 第三發勤精進斷所斷時,如云:「如與慣戰敵,鬥劍於陣前,當避煩惱劍,返擊煩惱敵。 」如慣戰智者與諸怨敵鬥劍等時,不應專謀害他,當善二事,謂須善避他來擊刺,及返害他。 行者亦爾,與煩惱鬥時,一須善防避煩惱來傷自心,二須依止對治更進害他。 若不爾者,雖以對治滅除一分煩惱作用,然餘煩惱則又劫奪一分善法,或心中起一大罪,損利平均,則諸善行極難生故。 喻如欲修法者,覺以先知為要,唯於了解執為堅實,極力尋求。

  5. 2020年8月12日 · 所謂“邊際”是對相續而安立的,即某一相續的起點和終點叫做初際和後際,所以應當這樣解釋。

  6. 2020年5月22日 · 於是行為上就會非常慎重,一舉一動一定是從行善去惡下手,而這件事情是從內心當中的意樂開始,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這對我們非常重要。 因此大師一再地引用經論說明,要我們對業果發定解、發深忍信。 即彼經云,「一切諸法如水月,等於幻泡陽燄電,雖諸死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 然作諸業終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如此理趣門賢妙,微細難見佛行境。 如前經《三摩地王經》中所說:「一切諸法如水中月影,像夢幻、泡影、陽燄、閃電一樣,似有非真、迅速遷滅。 眾生死後雖然往生他世,然而實際中卻找不到任何一個有自性的有情。

  7. 今初,初中有二四聚。 《攝抉擇分》中的皈依學處有兩個四聚。 卯一、初四聚 第一四聚,是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初四聚中:親近善士者,謂如前說善知識者,乃是一切功德依處,觀見是已而正親近。

  1. 其他人也搜尋了